中藥里不乏動物藥,“禁野令”是對抗習慣,更是利益博弈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到底是蝙蝠,還是果子貍,或者是其他動物,并沒有統一的準確答案,但吃野味的行為再次被國人深惡痛絕,一場關于野生動物的整頓已經開始執行。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隨后湖北、廣東、云南、廣西等省市先后發布相關文件,或嚴厲打擊野生動物販賣,或列出野生動物禁食名單。
◎ 《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自2月24日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一紙禁令就讓國人放棄野味并沒有那么容易,且不說“吃貨”們擔心再也吃不到小龍蝦、牛蛙、全蝎等餐桌美味,傳統中藥里面動物藥的存在同樣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阻礙。
PART.1
動物藥越天然,效果越好?
傳統觀念深入人心
2001年,廣州的小倩在北京幫爸爸的朋友買了安宮牛黃丸,她至今記得,當時藥店的店員說:“剩下的幾顆野生安宮牛黃丸被一個中國臺灣人全部帶走了,以后不會再有了。”
這些年,小倩也曾因為其他原因買過安宮牛黃丸,但她感慨:“現在的好像沒有以前的好了,便宜一點的放不久,以前貴一些的,放久了完全不會化掉。”
如今在某些醫院門口時不時能看到“高價回收安宮牛黃丸”的小卡片,而根據媒體公開報道,一顆1993年的安宮牛黃丸被炒到上萬元,甚至有一顆產于60年代的以11萬元的天價成交。
過去的安宮牛黃丸就更好嗎?北京某三甲醫院藥師曾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如此天價和藥物成分密切相關,1993年我國發布“禁止使用犀牛角”的禁令,在此以前的安宮牛黃丸里用的是天然犀角,之后安宮牛黃丸中的犀角被水牛角濃縮粉代替。
◎ 2018年10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嚴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經營利用活動的通知》,提出犀牛和虎及其制品在特殊情況下,經批準后可以交易、使用,這些特殊情況包括科普教育、醫學研究和文化交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按照來源區分,中藥大致可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三類,我國最早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共記載了365味中藥,其中就包括動物藥67味,《本草綱目》里的動物藥有461種,中藥資源普查曾統計到1581種動物藥。
39深呼吸(ID:shenhuxi39)注意到,在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中,從輕癥到重癥的處方都涉及到中藥方劑,其中不乏地龍、水牛角等動物藥。
中藥里的動物藥包括動物的內臟、皮、骨等,其功效在每個方劑中各不相同,但基本可以達成一致的是,動物藥是血肉有情之品,是中藥領域不可或缺的存在。
植物藥歷來講究道地產區,動物藥則有天然與人工合成的區別。正如許多人認為山地雞下的雞蛋比養殖場飼養雞下的營養更高,動物藥在很多像小倩一樣的消費者心目中,越天然往往代表著效果越好。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醫業內人士表示:“我個人認為這是典型的現代人觀點,以前古人沒有那么多大規模標準化的藥材種植或養殖,治病救人優先,能拿到什么藥,只能靈活使用。”
同樣有專業人士推崇天然的動物藥,2016年《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發布時就曾引起廣泛討論,當年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工合成只是提取了天然動物藥里一部分特征化學成份,但天然動物藥里究竟有哪些化學成份,并不能完全為我們所知。
“作為醫生,我還是希望用天然的。”溫建民舉了麝香和虎骨的例子,麝香是“麝曬太陽時(器官)的分泌物,其成份因周邊環境的差異而不同,人工合成很難取代天然的藥物”,而“現在人工合成的虎骨與當年的天然虎骨相比,還是相差很遠”。
一棵野生人參曾賣出百萬高價,一棵人工種植的人參卻可能低至幾十塊一斤,天然與非天然的價格差同樣體現在動物藥身上。
PART.2
天然動物藥價格高漲
野生動物生存受威脅
我國自1989年施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用于醫療的動物藥雖未被取消,但也受到一定限制,當天然動物藥變得稀缺,而人們又對它有推崇,必然導致相關藥材和產品的價格上漲。
小倩曾多次購買的安宮牛黃丸也出現在此次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中,這種藥丸被當作急救神藥,同時也被認為具備極高的養生價值,在驚蟄、冬至等重要節氣服用也有防病養生的功效,其主要藥材就包括牛黃和麝香。
雖然牛黃和麝香都有人工合成的方法,但依然擋不住對天然的追捧。2019年底,河北安國中藥材交易市場商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天然牛黃價格一路上漲,一公斤的價格從2016年9萬-10萬元漲到50萬元左右一公斤。
國家林業局批準且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天然牛黃”和“天然麝香”的廠家,全國僅有4家。39深呼吸(ID:shenhuxi39)注意到,天然也成為相關產品的宣傳重點,而天然產品的價格也往往是普通產品的一倍以上。
自己花錢買自以為好的東西沒什么好苛責的,但對天然的追求影響到野生動物的生存,就值得商榷了。
還是以天然麝香為例,雄性麝鹿從2歲開始便分泌麝香,這些分泌液會存積于臍部的香囊,傳統獲取麝香的方法是殺麝取香,這種行為一度讓麝鹿的數量從百萬下降至不到十萬。
這樣的犯罪行為至今沒有消失,2019年初,陜西省眉縣公安機關破獲公安部督辦系列獵殺、販賣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其中就包括獵殺林麝案12起。
因為藥用價值被關注,最終卻成為傷害自己利刃的還有穿山甲,它也曾被認為是多種病毒的中間宿主。
長久以來,穿山甲的鱗片被認為有下奶、通經、活血、消腫止痛等治病功效,因此也變成入口的中藥材。盡管“穿山甲鱗片的成分跟人的指甲相差無幾”的科普已經多番宣傳強調,但依然抵擋不住傳統觀念。2019年底,杭州海關曾查處了一宗穿山甲鱗片走私案,查獲23.21噸穿山甲鱗片。
在藥食同源的傳統理念影響下,入藥的動物藥也以養生的名義進入人們的餐桌。以蛇為例,人們認為蛇全身都是寶,蛇肉補肝腎,蛇膽化痰,蛇毒治中風,而食蛇在嶺南地區有上千年的傳統。
2013年曾有媒體走訪廣州發現,吃蛇轉入地下,39深呼吸(ID:shenhuxi39)以“蛇”為關鍵詞去搜相關美食,依然可以搜到相關食譜或制作教程,人們似乎早已忘記2003年那場非典疫情與蛇的關系。
動物入藥救人與追求利益或口腹之欲有本質區別,但必須承認,入藥養生價值催生了利益,也間接威脅著野生動物的生存。
若是因此全面取消動物入藥,恐怕會被扣上阻礙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帽子,但一次次疫情也提醒我們,是時候思考如何平衡動物入藥和動物保護的關系了。
PART.3
野味禁令是對抗習慣
更是利益博弈
被尊稱為藥王的唐代孫思邈就曾提出謹慎使用動物藥的觀點:“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中藥工業化的現代,動物藥的使用又該如何慎重?
可以肯定的是,直接捕獵野生穿山甲、野生蛇、野生麝鹿等動物的行為是不合法的,真正困難的是,不少野生動物在不同時間進入了人工養殖,它們是否被界定為野生動物尚有爭議。
對于產業鏈中的養殖一環來說,馴養的動物可能原本是野生動物,但經過馴養已經不該被列為野生動物范疇,這與人類社會馴養豬、牛、羊并無區別。
但正如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汪勁在3月13日的一場公益講座上所介紹的,2016年修改后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被很多人稱為“利用法”,在“合理利用”的幌子下,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產業一路暢通,大量非法或許可養殖的野生動物從這條渠道流向市場。
以入藥的名義馴養野生動物是否合法?什么野生動物可以養殖?哪些野生動物養殖會帶來健康風險?
這些灰色地帶牽涉到養殖戶和藥品生產企業的直接利益,是跨越林業、檢疫、衛生等多部門的問題,也是從《野生動物保護法》到如今各地的文件政策,都亟需明確的問題。
從非典到新冠疫情,每場大疫我們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次野生動物禁令是特殊時期的緊急剎車,而這輛車是否真的能停穩,背后的難題來自人們的飲食習慣,更有野生動物在藥用上的利益博弈。
禁令能不能徹底執行,能執行到什么程度,依然是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