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飲片的管理制度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1-11-30 14:29 回復:0 關注量:103

1、目的:為加強中藥飲片管理,保證中藥飲片質量和保障人們使用中藥飲片有效,制定本規定。


2、依據:《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藥品管理法》


3、職責:中藥飲片驗收、養護、儲存管理制度


4、適用范圍:采購部、質量管理部、儲運部、營銷部對中藥飲片的進、銷、存管理負責。


5、發放范圍:采購部、質量管理部、儲運部、營銷部


6、內容:


6.1中藥驗收


6.1.1抽樣原則:中藥不足5件的逐件取樣;5—99件,隨機抽件5件取樣;100—1000件,按5%比例抽樣;超過1000件的,超過部分按1%比例抽樣;貴重飲片,逐件取樣;


6.1.2驗收內容:


6.1.2.1驗收員根據質量標準對送貨單上的中藥進行品名、規格、產地、數量、包裝、等級、外觀質量、純凈度、批號、生產日期、生產企業等逐項驗收,驗收時有真偽、優劣疑問時,應及時記錄并通知質量管理部,不合格者,拒收并及時通知采購部, 驗收毒、麻、貴細品種,必須雙人驗收,逐件逐包驗收,如發現短少、包裝異常,驗收員應查明原因;


6.1.2.2包裝檢查:中藥飲片必須有包裝,并附有質量合格的標志。中藥飲片應標明品名、規格、產地、數量、生產批號、生產企業、生產日期等。實施批準文號管理的中藥飲片,在包裝上還應標明批準文號。檢查包裝的完整性、清潔度。塑料袋裝的飲片檢查是否密封完好,有無水汽、霉變等或其它污染;


6.1.2.3純凈度檢查:檢查雜質等的含量。A. 根、莖、藤木、葉、花、皮類:泥沙和非藥用部位等雜質不得超過5%,B. 果實、種子類:泥沙和非藥用部位等雜質不得超過5%,C. 全草類:不允許有非藥用部位,泥沙等雜質不得超過3%;D. 動物類:附著物、腐肉、非藥用部位等雜質不得超過2%;E. 礦物類:夾石、非藥用部位等雜質不得超過2%;H. 菌藻類:雜質不得超過3%;G. 樹脂類:雜質不得超過3%;H. 需去毛,刺的飲片,其未去凈茸毛和硬刺的飲片不得超過10%;


6.1.2.4外觀性狀鑒別:形狀、大小、色澤、表面特征、質地、斷面特征及氣味等是否與真品相符;


6.1.2.5應著重檢查中藥的含水量,保證含水量在安全范圍內,一般在8%-12%;


6.1.2.6出現蟲蛀、發霉、泛油、變色、氣味散失、風化、潮解溶化及腐爛等現象應判定為質量不合格。


6.2中藥的儲存要求


6.2.1常溫庫溫度不超過30℃,陰涼庫溫度保持低于20℃,相對濕度35--75%。開空調強制降溫時,常溫庫控制在26-28℃,陰涼庫控制在19~20℃。植物類飲片一般儲存在常溫庫,貴細飲片存放在陰涼庫,動物類中藥極易生蟲,泛油,并具有腥臭氣味。儲存在陰涼庫,并用空調、通風設備,調節好庫內溫濕度、空氣。這類飲片易造成鼠害,應加強防鼠,毒性中藥系指加工過的飲片,不含制劑和原飲片。品種如下:砒石(紅砒、白砒)、砒霜、水銀、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馬錢子、生巴豆、生半夏、生南星、生狼毒、生滕黃、生甘遂、洋金花、鬧陽花、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雪上一枝蒿、蟾酥、雄黃、紅粉、輕粉、紅升丹、白降丹,毒性品種嚴禁與其他品種混雜,一般用容器單獨密封,在陰涼庫內儲存,專人保管,做好保安工作,嚴防盜竊事故的發生,易燃飲片常見的易燃飲片主要包括火硝、硫黃、生松香、干漆、樟腦、海金砂等。這類飲片應密封在阻燃的容器內,并按消防管理要求安全儲存;


6.2.2根據中藥的品種、性質和保管要求、貯存條件,分庫、分類存放;


6.2.3品名容易混淆的品種,應分區或隔垛存放;


6.2.4中藥要遵循“先產先出,先進先出,易變先出”的原則;


6.3影響中藥質量的外在因素:


6.3.1中藥在貯存過程中易產生蟲蛀、發霉、泛油、變色等變異。這些變異主要是受溫度、濕度、空氣、日光等自然因素的直接或間接影響;


6.3.2溫度:當溫度在35℃以上時,含脂肪多的飲片就會因受熱而使油質分離而引起泛油,含揮發油多的,受熱后促使揮發油揮散,使芳香氣味散失;外表油潤的中藥,因受熱和空氣的影響而引起外表失潤;動物膠類和部分樹脂類藥物受熱后易發軟,粘連成塊。


6.3.3濕度:一般中藥的含水量約8%--12%,通常在相對濕度超過70%時,大部分中藥能逐漸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至使含水量增高,容易發生霉變、潮解溶化或粘連,特別是鹽炙品易吸潮。當相對濕度在40%以下時,中藥的水分又易逐漸降低,會使植物類飲片干裂發脆;含結晶水的藥物易失去結晶水風化變成非結晶形粉末;


6.3.4空氣:空氣中的氧氣,能使某些藥物中的脂肪、糖類等成分氧化分解,花類中藥變色,氣味散失,還能氧化礦物、使靈磁石變為呆磁石;


6.3.5日光:日光的照射,對某些藥物的色素有破壞作用,使它們變色而影響質量。如蜜炙款冬花、玫瑰花、月季花、紅花等花類藥物,常經日光照射不僅色澤漸漸變暗,而且變脆,引起散瓣。另外,氣味散失、泛油等變異現象也與日光照射有較大關系;


6.4中藥常見的品質變異現象及貯藏要求


6.4.1中藥來源復雜,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有動物的皮、毛、骨、內臟、排泄物、病理產物,還有以這些為原料制成的飲片、炮制品,它們所含的成分各有不同,在貯藏過程中易蟲蛀、霉變,還會發生泛油、變色、散失氣味等各種質變現象。這些變化可導致中藥組織破壞,藥用成分散失,影響應有的療效;


6.4.2蟲蛀是指中藥被蛀蝕的現象。一般易在重疊空隙處或裂痕處以及碎屑中發生。蟲蛀的飲片有圓形洞孔,嚴重的被蛀空而成粉末。花類被蟲蛀后可使整個花瓣散亂。有些比較細小的飲片還會被蟲絲纏繞成串狀或餅狀,動物類飲片皮、肉、內臟被蛀空。被蟲蛀的飲片,雖殘留有未被蛀蝕的部分,但因已受蟲體及其排泄物的污染,且內部組織遭到破壞,重量減輕等致使失去部分有效成分,嚴重影響成品的質量,甚至失去藥用價值。大多數含脂肪油、淀粉或蛋白質多的果實種子類飲片、根莖類飲片、動物類飲片都較易蟲蛀,因為這些成分都是害蟲生長的養料。含辛辣成分的飲片,如蓽茇、胡椒、花椒等,一般不易蟲蛀。害蟲適宜的生長條件是16~35℃,相對濕度在60%以上,或中藥含水量在11%以上。易生蟲飲片,應存放在通風干燥的庫房,加強庫房和環境的清潔衛生和環境消毒,杜絕害蟲來源,控制傳播途徑,消除孳生條件,實行全面系統防治。經常逐箱拆包檢查;


6.4.3發霉是指飲片表面或內部的霉菌孢子,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下萌發為菌絲。開始時先見到許多白色毛狀、線狀、網狀物或斑點,繼而萌發成黃色或綠色的菌絲。這些菌逐漸分泌酵素,使飲片中的蛋白質、糖類、脂肪、膠質及某些有效成分分解,甚至使內部組織變質、失去藥效。故飲片發霉后, 即使經過整理,把霉去掉,也會使色澤變黯,氣味淡薄,有效成分改變或消失。“霉藥不但不治病,甚至要害人。” 易發霉飲片的范圍基本與易蟲蛀飲片相同。防治飲片害蟲的多數方法,同樣也能起到防治發霉的作用。如采取通風、除濕、晾曬、烘烤、密封、撞刷(飲片經曬干或烘干后,可用竹篩、麻袋來回搖晃去霉,條、片狀飲片也可用刷子去霉)、淘洗(適用于不宜撞刷的飲片,用冷水洗時要快,不能久泡,再進行曬干)、氣調法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如中藥飲片發霉,采取分離、分隔措施,對發霉初起或不嚴重的中藥飲片采取撞刷、清洗等措施去掉霉跡,晾干,采用熏蒸法殺滅霉菌,然后干燥密封。發現中藥飲片泛油問題及時采用通風、抽濕法降低庫內溫度和中藥飲片本身的水分;


6.4.4泛油:又稱走油。是指含揮發油、脂肪、糖類等成份的飲片,表面出現油樣物質,并時常伴有返軟、發粘、顏色變深、發出油敗氣等現象。中藥"泛油"的含義比較廣泛,以下幾種現象均稱泛油:含油脂多的飲片(杏仁、桃仁等)出現油質滲透外表,色澤加深,有油哈味;含糖質或粘液質的飲片(天門冬、黨參等)表面呈現出油樣物質的現象。同時質地變軟,外表發粘,顏色加深,但無油哈氣;動物類飲片(刺猬皮、九香蟲等)外表呈油樣物質,色澤加深,"哈喇"(酸敗)氣味強烈;


6.4.4.1泛油的原因,飲片產生走油的原因,主要是溫度過高、濕度過大、貯藏日久、日照過多等,若含水量過高,其呼吸作用增強,放出大量的熱量,加上飲片的包裝堆積,熱量無法逸散,導致走油變質。一般說含粘液質、糖質多的易受濕度影響,如天冬、玉竹、牛膝等;含油質多的最易受溫度的影響,如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等。易走油的飲片(特別是子仁類飲片)受到重壓,使內含的油分外溢,形成走油;


6.4.4.2油脂"酸敗"會產生一種特殊的、令人不快的油哈氣體,酸敗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空氣中的氧與中藥飲片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發生作用,而生成低分子的醛和酸。或中藥成分中的脂肪在酶、微生物、光線、溫度等共同作用,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后者又氧化成低分子酮(如甲基酮)、醛、臭氧化物和酸(如醋酸);


5.4.4.3中藥由于氧化酸敗原因引起泛油的有以下幾種類型:含有油脂的中藥,溫度高時中藥中的油性物質就很容易外溢;高溫環境下,受光和氧氣的作用,其油質逐漸被氧化、分解,從而色澤加深,氣味變異。濕熱的環境下,飲片中的糖及粘液質被氧化分解,產生了糖醛和它的類似化合物,從而出現顏色變深,質地變軟,糖分外滲,手拿粘膩感。動物體內的脂肪、蛋白質等被氧化、分解成為有異味的醛酮類物質,而具有強烈的"哈喇"氣味;


6.4.4.4易泛油的中藥:天門冬、麥門冬、黨參、牛膝(懷牛膝、川牛膝)、板藍根、柏子仁、當歸、胡桃仁、使君子、肉豆蔻、枸杞、郁李仁、苦杏仁、甜杏仁、桃仁、狗腎、九香蟲、刺猬皮、哈士蟆油、壁虎、螻蛄、蟋蟀、斑蝥蟲、牛虻蟲、蜈蚣、紅娘蟲、青娘蟲、烏梢蛇、蘄蛇、蛤蚧、鹿筋等。太子參、北沙參、天葵子、九節菖蒲、巴戟天、防風、胡黃連、白術、巴戟、知母、桔梗、百部、紫苑、獨活、鎖陽、前胡、肉蓯蓉、黃精、川芎、玉竹、云木香、蒼術、火麻仁、巴豆、黑芝麻、千金子、榧子、蕤仁、白果、橘核、大楓子、棗仁、瓜蔞仁、萊菔子、豆蔻、砂仁、草蔻、預知子、金櫻子、桑椹子、畢澄茄、槐角、全瓜蔞等;


6.4.4.5易泛油中藥的檢查:辨別是新貨還是陳貨,對當年產的新貨,注意檢查其水分大小和是否干透。陳貨比新貨容易產生泛油。因此,飲片入庫時要注意新陳之分。一般新貨外色艷、內色淡,體挺,氣正味濃,但含水量較大。陳貨外色黯、內色深、體萎,氣弱味淡,但比較干燥。檢驗這類飲片要掌握泛油前后的征象。玉竹、黃精、肉蓯蓉、鎖陽、巴戟天、板藍根、知母、北沙參、胡黃連等泛油時,表面色澤加深,體質變軟,一般都易折彎,斷面呈油樣,色嚴重加深。肉蓯蓉、鎖陽會發出酸甜氣味,巴戟天更容易出現斷裂。白術、川芎、蒼術、前胡、紫菀等泛油時,外表不明顯,須剖開后觀察,紫菀應剖根莖處(頭部),若內色加深,呈油樣即是泛油。甜杏仁、苦杏仁、柏子仁、郁李仁、桃仁、使君子仁、棗仁、黑芝麻、萊菔子、蕤仁、火麻仁等泛油時,種皮呈油樣(也有種皮變色不明顯的),種仁(內色)呈肉色或棕褐色,并具有特殊氣味(油哈氣味)。其中棗仁、黑芝麻、萊菔子、使君子仁等外皮色深,可用手擦磨或敲擊使其氣溢出,即可辨別。帶硬殼的蕤仁、火麻仁等泛油雖比較緩慢,但也應該引起重視。白果、大楓子、巴豆、榧子、瓜蔞子、千金子、桔核等都帶有硬殼,外表不易察覺,可破殼檢驗,泛油者種仁色澤加深,嚴重者油哈氣味強烈。這些飲片若外殼破碎,則更易泛油。存期過長也易失潤干枯,如千金子、巴豆、大楓子等更應注意。胡桃仁、肉豆蔻最易泛油,操作時不要用手摸,胡桃仁質地嬌脆,外包衣容易碎裂脫離,更會造成泛油。泛油時外表油狀明顯,內色加深,并發出油哈氣味。金櫻子、豆蔻、砂仁、草蔻、預知子、桑椹子、槐角、畢澄茄、全瓜蔞等飲片的泛油,都表現色澤嚴重加深,種子團粘手并易碎散,或具有糖樣氣味。這些現象的造成,主要是采摘時,果實過分成熟的緣故。若適時采摘,可避免這種現象。牛虻蟲、紅娘蟲、九香蟲、螻蛄、蜈蚣、蟋蟀、青娘蟲、斑蝥等泛油時,蟲體外表出現油樣物質,翅足易脫落,軀體易斷殘。其中青娘蟲、紅娘蟲、斑蝥等有毒,操作時應特別注意。當歸、獨活、黨參、懷牛膝、川牛膝、木香、桔梗、防風等條狀飲片泛油時,往往細尾部分最先開始變軟,可任意彎折。內外顏色由淺變深,嚴重的外表出現油樣物質或油點,手摸有粘膩感。太子參、百部、麥門冬、天門冬、天葵子、九節菖蒲、紅芽大戟等泛油時,質地變軟,兩端最先變色,光澤減退,呈斑點狀粘連,顏色逐漸加深,表面呈現油樣。其中以麥門冬、天門冬、天葵子等更為明顯,嚴重者粘連成大塊。刺猬皮、狗腎、水獺肝、鹿筋、烏梢蛇、蘄蛇等泛油時,質地變軟,油質嚴重外滲,肉質色澤加深。狗腎、刺猬皮、鹿筋等外表還會發粘。蛤蚧、壁虎的尾部最易泛油,尤其是蛤蚧尾部油脂最多,若手捏之不結實,內色棕黃色是泛油跡象。蛤士蟆油容易吸濕也最易泛油,若色澤變紅,外表出現油狀,手感發粘,是泛油的現象。以上動物的筋肉皮臟和蛇蟲軀體泛油時,均會產生"哈喇"味,是檢驗的明顯標志。對大垛飲片,則應從上部和下部取樣檢查;重點飲片,必須拆包或開箱檢查。若發現有泛油或發霉變質的飲片,成件的應單獨堆放,一件內有部分發霉變質的,應盡量進行挑選,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水分過大的,須進行干燥;


6.4.4.6易泛油的飲片,應存放在陰涼干燥的庫房,保持飲片干燥并減少與空氣接觸。嚴格控制溫度。堆碼不宜過高過大,如胡桃仁、柏子仁、枸杞等更應控制。不宜久貯。除此之外,經常進行翻堆倒垛、松包敞晾等,也都能防止飲片受熱泛油變質。含有大量脂的飲片,在貯藏或運輸過程中,應避免擠壓,以防走油。宜在干燥降低內含水分后入庫。泛油中藥往往伴有發霉,大多易生蟲,枸杞還易變色,并相互影響,所以有一些防止飲片生蟲的方法,也同樣起著防止中藥泛油的作用。采用晾曬或烘烤的方法以除去飲片的水分,并殺滅霉菌;以及使用熏蒸法來抑制酶的活動等,都有良好的效果。易泛油中藥受潮時,除昆蟲類外一般都可晾曬。其中懷牛膝適合晾干,不宜曝曬。而柏子仁可放在強烈日光下曬2-3h,待涼透后再裝包。麥門冬晾曬時攤開要薄而均勻,不宜翻動,否則容易產生泛油。干燥后應趁熱氣未散時裝箱,盛裝必須結實,然后蓋嚴。枸杞也適宜趁熱裝箱的辦法,裝箱時含水量掌握在13%以內,溫度不低于24℃時可裝入塑料袋內扎緊袋口;


6.4.5中藥的變色指中藥在采收加工、貯藏的過程中,中藥自身故有色澤由淺變深或由深變淺或由鮮艷變黯淡等改變的現象。各種中藥都具有其固有的色澤,色澤是中藥品質好壞的指標之一。因溫濕度和空氣日光的影響,貯藏日久或蟲蛀生霉,飲片含有的成分,發生氧化、聚合等作用,使原來的色澤加深或變淺,因此,色澤的變化不僅改變飲片的外觀,而且也意味著飲片內在質量的改變。易變色、散失氣味中藥少通風。不與易吸潮、含水分較大及易生蟲的中藥飲片堆放在一起,不與有特殊氣味的中藥飲片混合堆放,儲存時間不宜過長;


6.4.5.1中藥變色的原因:因酶作用引起的變色。有些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具有生色基團如酚羥基結構等。在酶的作用下發生氧化、聚合等化學變化,形成了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而使藥物的顏色加深,所以,含黃堿素類、羥在蒽醌類及鞣質類的中藥都易發生變色。一些中藥在發霉、發熱過程中,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對中藥有機物質的嚴重分解,菌體自身及其代謝產物的色素與藥物壞死組織的顏色混雜在一起,使藥物的原有色澤和整潔度消失,而呈現出黑褐、棕褐或黃褐等顏色,同時產生不快的哈臭味、酸味或霉酒味。此外,含有鮮艷素的飲片(花類等),若過多受日光照射,這些不穩定色素就容易破壞而褐色,變淺變白。使用紫外線殺菌也應注意變色,而長期與空氣接觸,并通過飲片自身的吸濕,在氧化過程中會產生熱量,加強了酶的活動,其氧化物會使飲片的色澤加深。由非酶所引起中藥變色的因素較多。其中有的是飲片所含蛋白質內的氨基酸與還原糖作用,生成了大分子的棕色化合物所致;也有的是中藥所含的糖或糖酸類物質分解成糖醛或其他類似的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中含有活潑的羥基,能與一些含氮化合物進行縮合、環合等化學反應,形成棕色色素或其他的色素,致使中藥變色。此外,中藥在加工干燥的過程中,因火烤或曝曬,溫度升高使中藥變色,或因用硫磺熏蒸而發生變色。中藥變色通常是和溫濕度、空氣中氧氣的作用及日光的照射等因素分不開的,一般溫濕度增高,則其變色加劇,故中藥宜置低溫、干燥入貯藏。某些飲片的變色是氧化作用所引起的,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其變色速度加快,故將易氧化變質的中藥密封包裝,不但能防止某些藥味香氣走失,也能減少或防止氧化變色的發生。日光照射使某些中藥變色,主要是因受日光偏極光的影響,當然這與濕度的升高也有一定的聯系,故對日曬變色的中藥,宜置陰晾、干燥,避光處存放;


6.4.5.2易變色的中藥:變色中藥范圍很廣,嚴格來說各類藥在流通過程中,色澤總是在不斷的變化,只是有的不甚明顯罷了。中藥生霉、泛油之后,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色,這種現象化較普遍。尤其是一些色澤鮮艷的飲片,如玫瑰花、月季花、梅花、款冬花、臘梅花、扁豆花、菊花、玳玳花、紅花、山茶花、金銀花、槐花(米)、蓮須、蓮子芯、橘絡、佛手、通草、麻黃等最易變色。對易變色中藥,重點要檢驗色澤、氣味、形態和水分。如花類飲片的色澤氣味,更是鑒別新陳之分的重要標志。一般新貨色澤鮮艷,香氣濃郁而形態整齊,大小的均勻,加工精致也是檢驗質量優劣的重要內容,因為這些都與保管養護有密切的聯系;


6.4.5.3易變色中藥的檢查:中藥含水量的大小關系到貯存的安全,采取官方法對中藥不同部位進行水分探測是傳統的經驗,在當前中藥檢驗實踐中仍起重要作用。對質地柔軟類中藥的檢查如金銀花、紅花、菊花、扁豆花等質地都比較柔軟,檢驗時可用手抓方法衡量所含水分。若感覺花體疏松不結塊,觸之略有扎手感,捏之并有彈性者則是干燥;握之無彈性者是不干的;捏后不散成團者更潮。反之,若花瓣一觸即碎那是過分干燥的現象,也應該防止。對質地硬脆類中藥的檢查如款冬花、蓮須、桔絡、蓮子芯、槐花(米)、手桔片、通草等,基本也可采用手抓方法衡量所含水分。如干燥的桔絡則易碎斷,其氣也濃;未干的軟韌不伸,其氣也弱。蓮須手握之扎手,抖動黃色花粉易落者是干燥的;若手感發涼,花粉不易散落者則是不干燥的現象。干燥的蓮子芯質地堅脆,折之易斷,不干的則軟韌氣弱。佛手片有廣手片、川手片之分,廣手片張大、片薄、色白、性質柔軟,檢查水分可用手握方法,若觸及時有硬度感覺,放手時伸張迅速而幅度大者為干貨;若手握軟綿,放之不易伸張者即是身潮的表現。川手片張小,片厚、色黃、質硬,可以從軟硬度來判斷所含水分的多少。槐花(米)若握之觸手并發出沙沙響聲者為干透的;無聲者則未全干。通草受潮或遭水漬后,顏色容易泛黃,絲通草還會結塊。具花托類中藥的檢查如玳玳花、玫瑰花、月季花、山茶花、臘梅花、梅花等都帶有花托,這個部位一般不易干燥。檢驗時可用指甲掐之,其花托(蒂)堅實不易掐入者,說明是干透的;若手掐軟韌,輕掐留痕者是潮軟的表現。款冬花一般花瓣易干燥,內芯及花柄不易干燥,可剝開后觀察。若內芯絲狀物疏松易散則是干燥的;剝時花瓣不碎無彈性,內芯絲狀物不疏松易散者則是潮軟的現象。新、陳貨的檢查如蓮子芯色綠氣味青香濃郁者為新貨,黑褐色者是久存的陳貨,發黃者是受潮熱的表現。麻黃新貨色綠身潮,陳貨色黃較干燥。莖枝一折易斷并發出響聲,折斷處有黃色粉末爆出,是干燥的現象;折時無聲,或不易折斷并有韌狀纖維牽連也無粉狀物爆出,則是不干燥的現象;


6.4.5.4易變色中藥的養護:易變色中藥應選擇干燥、陰涼、避光的庫房存放。其中花類藥最好能專貯,便于管理和養護。貯存期不宜過長,要執行"先進先出,易變先出"的原則。為防止褪色散味,關鍵是防止受潮,嚴格控制濕度。應選擇干燥、陰涼、避光的庫房存放,儲存期不宜過長,要執行"先進先出,易變先出"的原則。注意:檢查易變色中藥有無蟲蛀。如蓮須、紅花生蟲時,多在包裝的四角蜷狀;金銀花、槐花(米)的害蟲常隱藏在花苞內;桔絡、蓮子芯、款冬花等生蟲時,都會吐絲纏繞或結串成團;


6.4.6氣味散失:氣味散失是指飲片應有氣味在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或貯藏日久散失或變淡薄。飲片應有的氣味,是由各種成份組成的,這些成分大多是治病的主要物質。中藥的固有氣味若逐步淡弱或消失,說明藥物的有效成分不同程度的減少,從而降低療效;因此,氣味是鑒別中藥質量的標志之一。氣味散失也是藥性受到嚴重影響的標志;


6.4.6.1氣味散失的原因:大多是所含揮發油自然揮發或被氧化、分解的結果。揮發油是植物體內具有芳香氣味的油質,它溫度越高揮發越快,貯存時間越久氣味散失越多。溫度增高、濕度增大或飲片受潮,都是加快揮發造成氣味散失的因素。此外,中藥在空氣中暴露的程度較大,揮發速度會加快。并會失去油潤產生干枯或破裂現象;


6.4.6.2易散失氣味的中藥大多含揮發油,揮發油在植物中分布甚廣,尤以傘形科、樟科、木蘭科、松科、蕓香科、桃金娘科及姜科等植物的揮發油含量特別豐富。根類中藥如木香、當歸、藁本、獨活、白芷、防風等;根莖類中藥如川芎、姜、羌活、蒼術等;莖木類中藥如降香、檀香、沉香等;皮類中藥如厚樸、肉桂等;葉類中藥如艾葉、紫蘇葉等;花類中藥如玫瑰花、丁香、番紅花、金銀花、月季花等;果實種子類中藥如花椒、茴香、吳茱萸、香櫞 、枳殼、枳實、青皮、廣陳皮、白豆蔻、砂仁、肉豆蔻等;草類中藥如薄腦、藿香、佩蘭、荊芥、茵陳、香薷、細辛等,都含有較豐富的揮發油。此外,如樟腦、沒藥、乳香、蘇合油、麝香、阿魏、冰片等中藥,其香氣也易揮散損失;


6.4.6.3易散失氣味中藥的檢查,對于芳香性中藥的檢查,必須正確掌握,水分過大易發霉;若水分過小,也會使飲片干硬失潤。故要加強水分的檢查和測定。皮木類芳香藥的檢查如肉桂、沉香、厚樸等都含有豐富的揮發油,它是主要的藥用成分。但是揮發油容易從油細胞內析出而揮發。沉香含油質部分呈棕黑色,有光澤,質地沉重。燃燒有油泡出現。肉桂、厚樸檢驗時可用利刀削切兩端,其皮層靠內壁處可視油質的色澤和含量程度,一般以紫油及油層滿者為珍品,二者氣濃者為新貨,淡弱者為陳貨。檀香呈圓柱棒形,可從敲擊時發出響聲判斷所含水分,干燥者聲脆,潮濕者聲啞。外表光澤、色淡黃、磨擦時氣濃者為新貨;色深而無光彩、氣淡者則是陳貨。果實類芳香藥的檢查如丁香、吳茱萸、小茴香等顆粒飲片,衡量水分時可用手抓一把捏緊,能發出響聲者為干燥品。也可用齒咬辨別軟硬度來衡量,質硬頂牙,碎時有聲者為干透的;軟韌無聲者則是不干的。小茴香新貨色黃綠,香氣濃郁;陳貨色泛黃白,氣也薄弱,若外表顏色發黑是霉痕的表現。吳茱萸、丁香久存也會泛油,外表顯油樣,色澤加深。八角茴香干透的其角掐之易斷或掐痕上顯示油質,種子光亮易壓碎;若掐之不易斷,種子軟韌者則是不干的。一般的色顯紅棕,油分多,氣濃者為新貨;外表色黯,油質少,氣淡者為陳貨。花椒有紅青之分,采時成熟者多開裂,嫩果常閉口內含椒目(種子),一般果皮易干燥,椒目不易干燥,過潮者要防止發霉。全草類芳香藥的檢查如藿香、荊芥、薄荷、佩蘭、紫蘇、香薷等全草類中藥,干燥的莖枝易折斷,葉片易碎;不干的莖枝不易折斷,葉片軟韌。若貨包中心手觸發熱或聞之氣味不正,是微生物散發出來的輕度霉味,溫度高而造成的悶蒸現象。這類中藥都可用手搓葉、穗,聞香氣,看色澤來判斷區別新、陳。一般是整件內外色澤一致而新鮮,香氣濃者是新貨;色澤不鮮,邊緣更萎,葉子易落,莖枝發脆以及氣味淡弱者多是陳貨;


6.4.6.4、保管這類飲片,減少和控制它的揮發程度是關鍵,采取低溫低濕是主要措施。宜存放在干燥、陰涼、避光的庫房。在貯藏工作中要考慮如何防止中藥氣味散失得較少,避免一味強調飲片的通風干燥,使有些中藥的氣味變得淡薄。不必過多地通風。要“先進先出”,存期不宜過長。注意:有特殊氣味的飲片(易串味)應與其他品種分開存放。細辛、花椒、八角茴香等也會發霉,細辛的葉片容易干燥,須根不易干透,從而也會影響葉片的返潮,若手抓葉片有彈性,須根易折斷者為干燥的;吳茱萸、肉桂、丁香等會發霉和泛油;薄荷、荊芥、藿香、佩蘭、紫蘇、香薷、小茴香等受潮后還易發霉和生蟲,害蟲蜷縮在莖葉部位,并吐絲纏繞葉、穗。肉桂、沉香、厚樸等會出現干枯失潤;厚樸、肉桂也會發霉;


6.4.6風化:風化是指某些含結晶水的礦物類飲片, 因與干燥空氣接觸,日久逐漸脫水而成為粉末狀態。風化了的飲片,其藥性也隨之發生改變;


6.4.7潮解溶化:潮解溶化是指固體藥吸收潮濕空氣中的水分,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體狀態。如秋石、硇砂、青鹽等,這些飲片變異后更難以貯存。易風化、潮解的飲片包括:樸硝、硼砂、青鹽、玄精石、硇砂、膽礬、咸秋石等。這類飲片的儲存應選擇陰涼、避風、避光的庫房,要嚴格掌握溫、濕度。宜用密封法儲存。含鹽品種:包括鹽蓯蓉、鹽附子、全蟲、海帶、海藻等,因含有較多的鹽分,具有易潮解溶化的特點。宜在陰涼、干燥庫房密封儲存,并采取防潮隔濕措施;


6.4.8粘連( 熔壓):粘連是指某些固體樹脂類熔點比較低的飲片,受熱后粘連或結塊,如乳香、沒藥、蘆薈、松香、百膠香、安息香、兒茶等;


6.4.9升華(揮發):樟腦、冰片、薄荷腦、薄荷油、竹瀝、蘇合香、阿魏。這類飲片應密封冷藏;


6.5經營中藥飲片的,應當有專用的庫房和養護工作場所,中藥養護技術:養護員須對中藥飲片按其特性,采取干燥、降氧、熏蒸、晾曬等方法養護,并做好養護記錄;


6.5.1通風:一般在晴天,室外相對濕度低的天氣開風扇通風,利用自然氣候降低庫房的濕度。其他時間應把門窗緊閉。以免使干燥的中藥返潮;


6.5.2干燥除濕:攤晾(陰干):適用于芳香、易散失氣味的葉類、花類、果皮類等。若倉庫密封條件較好,則可在庫房內攤晾,用空調設備除濕。蓮子芯(色綠)、紅花(色紅)晾曬時,上面復蓋一層清潔的細孔麻布,能避免強烈日光照射而褪色。佛手片不宜晾曬過干,要保持軟潤狀態。款冬花晾曬不宜過多翻動。曝曬:在烈日下連續曝曬6-8小時。適用于不怕變色、不易揮發散味、不易融化、不易干裂的飲片。烘烤:用遠紅外、微波干燥等方法烘干,溫度一般控制在50℃-60℃之間,適用于體積大,太陽不易曬透的飲片。含油性飲片不宜高溫烘烤,以防走油。注意烘烤的溫度及時間應根據品種和干濕程度來確定,防止烤過。天門冬適宜用文火烘烤,防止外表層破裂。動物類除刺猬皮、狗腎、鹿筋外,都可烘烤。昆蟲在烘烤時,翻動要輕,防止蟲體殘損;火力不要太旺,否則容易把蟲體烘焦。易變色的玳玳花、梅花、山茶花、扁豆花、臘梅花等受潮時,可用烘烤方法進行干燥。烘烤時把花攤薄而均勻,火力不宜太旺,時間不必過長(只要求烘除多余水分),若過分干燥會造成花瓣易殘,影響色澤和烘焦等后果。共放干燥劑法:人參、枸杞子、鹿茸、款冬花、紅花等容易變色、質地嬌嫩、容易走油的品種可用此法保持中藥的干燥。一般用硅膠、無水氯化鈣、石灰、木炭等干燥劑。若庫存量小,周轉又快,則可選擇合適的容器,下面放吸濕劑,上面放入中藥,密閉。操作時,要將干燥劑包好或與飲片分隔,防止石灰粉粘附飲片;


6.5.3倉庫密封、容器密閉:將較長時間不需開封的中藥嚴密封閉,使其與外界的溫度、濕度、光線、細菌、害蟲等隔絕,從而減少這些因素對它們影響,保持藥物原有的品質。根據品種數量多少,選擇倉庫密封或容器密閉貯存。細貴中藥如人參、鹿茸等,除可用容器密閉外,還可采用包裝袋真空密封貯存。含糖量較多的桂圓肉以及蜜炙品之類,一般均可置干燥容器密閉貯存注意:在封存前中藥的含水量必須在安全水分以下,(密封、密閉一般同時共放干燥劑,貯藏效果更好);并需檢查確實無蟲蛀、霉變跡象;


6.5.4對抗同貯是傳統方法之一。是采用兩種以上藥物同貯而起到抑制蟲蛀的貯存方法。本法與密封法結合使用效果更佳。澤瀉與丹皮同貯防蟲保色。細辛、花椒與有腥氣的動物藥如蘄蛇或白花蛇同貯,防止動物藥蟲蛀;酒、大蒜防欠實、薏苡仁、土鱉蟲、斑蝥、僵蠶生蟲;還有采用與具有特殊氣味的物品密封同貯的,如酒精與動物類飲片同貯;


6.5.5冷藏保存:0--10℃。易蟲蛀,泛油以及糖分足而易粘連的品種,若有條件可以保存在冰箱內。人參、菊花、山藥、陳皮、銀耳、蛤士蟆油等可用此法;


6.5.6熏蒸殺蟲:藥劑熏蒸應在專門的密閉的熏蒸室內進行,少量飲片可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常用殺蟲藥劑:氯化苦、溴甲烷、磷化鋁;


6.5.7氣調養護技術:將需要氣調養護的飲片充分干燥(避免生霉),堆垛密封,抽出垛內的空氣,利用制氮機充入氮氣,或充入二氧化碳(造成低氧環境),定期測試,保證氣體濃度、溫度、濕度符合要求;


6.5.8埋藏養護技術:石灰埋藏法:適用于肉性和部分昆蟲類中藥如刺猬皮、蜣螂蟲等,雙層紙包好置箱中用石灰恰好埋沒;砂子埋藏法:適用于少數完整中藥如黨參、懷牛膝、板藍根、白芷、山藥等,中藥分層平放,每層撒蓋砂子,厚4-7CM;糠殼埋藏法: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用油紙包好后埋入谷糠內可防止軟化或碎裂;黨參、白芷等埋入谷糠中不致霉壞;


6.5.9熱蒸法炙黃精、白果可用籠屜熱蒸,對治理黃精發熱有酒酸氣味效果較好,并能殺蟲。白果不宜蒸得過熟,一般以半熟即可,就能達到防蟲防霉的目的;


6.5.10其他:除氧劑封存養護技術,鈷60輻射防霉除蟲養護技術;


6.6中藥配送規定


6.6.1按驗收制度驗收完成后,合格中藥飲片放回原箱;


6.6.2封箱,確保封口緊密,牢固,顧客需求時標明正確的店名、地址發放所需客戶。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