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小草”能走向世界?
在青蒿素問世和推廣之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億人次感染瘧疾,至少有100萬人死于這一疾病。
■為了克服臨床困難,屠呦呦帶頭以身試藥;為了搶時間,她在高溫酷暑下跋山涉水,完成21例臨床抗瘧療效觀察……如此,青蒿素才“蝶變”成在抗瘧一線挽救數百萬人生命的“濟世神草”。
■據世衛組織統計,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避免了死亡。而中國也在短短40年間,將本地瘧疾病例從數萬例降至零。
■通過“青蒿”這株小草,全世界更多人開始了解并接受中醫藥。
每年8月,廣西融安縣多個鄉鎮的山坡上,都會被一片片綠油油、一米多高的植物所覆蓋,這是被譽為“中國神藥”的青蒿素的生命之源。而在廣東羅浮山紀念東晉著名醫藥學家葛洪的青蒿園景區,每逢周末假日,各地游客都會慕名而來,與“青蒿治瘧之源”石碑拍照留念……
“青蒿”,這株小草遠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神秘。在路旁、在荒地、在村邊、在林緣、在草地、在河谷,在距離人類居住區不遠的地方,人們總是能見到它頑強生長的身影。
然而,正是這樣一株普普通通的小草,它所創造出的醫學奇跡,展現了中華民族中醫藥寶庫的博大精深,結出了傳統醫藥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累累碩果,彰顯了中醫藥拱衛人類健康的獨特優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醫藥事業振興崛起、走向世界的中國故事。
奇跡
“一葉青蒿”救瘧疾之苦
中醫藥書寫世界擔當
瘧疾,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在青蒿素問世和推廣之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億人次感染瘧疾,至少有100萬人死于這一疾病。20世紀60、70年代初,我國曾兩次大范圍爆發瘧疾,1960年和1970年全國平均發病率高達155.4/萬和296.1/萬。
人民的生命健康關系著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瘧疾肆虐,刻不容緩,1967年中央下達抗瘧研究“523”任務,誰來挑起重擔?
這時,有著“西學中”背景與執著科研精神的中醫研究院研究實習員屠呦呦進入了課題組視野。39歲的她臨危受命,接過重擔,成為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
△1985年,屠呦呦在實驗中。來源: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開掘中醫藥寶庫,讓精華從古典醫籍里“破繭成蝶”,復雜與困苦超乎想象。此時,不僅美國已經做了很多嘗試,國內也已經篩選了上萬種化合物與中草藥,均未取得明顯療效。
研究應該從何入手?3個月內,屠呦呦或伏案鉆研歷代醫籍,或跋涉于山水之間,或走訪在民間老中醫家中。她帶領團隊精選編輯出包含640個方藥的《瘧疾單秘驗方集》,夜以繼日地篩選了380余種中藥提取物,最終確定出幾種中藥作為研究對象,青蒿正在其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批批反復試驗,終于在1971年10月4日,編號為第191號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出于保密,課題組將其命名91#)展現了令人振奮的結果,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100%!篩選工作終于出現了突破。在圓滿完成91#藥臨床驗證任務后,屠呦呦就立即投入到化學研究工作。和課題組討論、比較分析了已得的化學單體,并開始在鼠瘧上評價藥效。1972年12月初,鼠瘧試驗發現,從11月8日分得到的II號結晶有顯效。首次以藥效證實了從青蒿中獲得的具有抗瘧活性的單一化合物(曾稱為“青蒿針晶II”等,后定名為青蒿素)。課題組于是將1972年11月8日定為青蒿素的誕生之日。
為了克服臨床困難,屠呦呦帶頭以身試藥;為了搶時間,她在高溫酷暑下跋山涉水,完成21例臨床抗瘧療效觀察……如此,青蒿素才“蝶變”成在抗瘧一線挽救數百萬人生命的“濟世神草”。
2015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還是用那雙手,屠呦呦堅定地接過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刻,青蒿素和屠呦呦令世界矚目。
青蒿素的誕生,為全球抗瘧作出重要貢獻。據世衛組織統計,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避免了死亡。而中國也在短短40年間,將本地瘧疾病例從數萬例降至零。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非洲應當銘記這一發現?!比麅燃訝栍浾甙⑦_馬·蓋伊在《中國與非洲》一書中寫道:“沒有任何一款抗瘧藥品像青蒿素這樣孕育如此之大的希望。”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烏爾班·倫達爾指出:“屠呦呦從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與博大精深的傳統醫學中獲取了青蒿素的妙方,并制造出抗擊瘧疾的良藥。如今,青蒿素已在全球拯救了數以百萬的生命,這堪稱獨一無二的科學壯舉。”
通過“青蒿”這株小草,全世界更多人開始了解并接受中醫藥。而中醫藥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體現出的責任與擔當,也舉世共睹。
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療效得到世衛組織的肯定;中醫治療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中醫藥在防治艾滋病、手足口病、流腦、乙腦、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以及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也發揮出了獨特的作用。
“中醫藥走向世界是時代的需要,世界的需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認為,將中醫藥的原創思維和現代科技結合,將為提升人類健康水平、解決世界性醫改難題作出貢獻。
齊心
千年根基源遠流長
中醫薪火代代相傳
丁香、艾葉、薄荷、白芷……將藥草精確稱重、配伍、搗制,在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本草印象館,游客們在醫生指導下,饒有興味地體驗制作中藥香囊。只需隨身攜帶這些由不同劑量中草藥配制而成的香囊,即可實現驅蚊、祛濕等功效。
用中藥之“香”防病治病,自古以來就是中醫藥的一門“絕技”。到了現代,每逢時令變換,各大中醫院、中藥房依然會推出精心研制的中藥香囊,除煩安神、避穢驅蚊、防流感、清熱解毒、提神醒腦等功效不一,深受老百姓歡迎。
經歷數千年的發展,中國的少數民族醫藥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學體系。如藏醫藥、蒙醫藥、傣醫藥、維醫藥、苗醫藥、回醫藥、壯醫藥等,這些代代傳承下來的民族醫藥,如同一顆顆散落在浩瀚煙海中的珍寶,數千年來滋潤著中華兒女的心身健康,共同推動中華民族醫藥文化不斷創新發展、熠熠生輝。
中國中醫藥,蘊含著幾千年的“中醫智慧”,是中華民族需要守護和傳承的“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醫藥文化傳承,提出“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并將發展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頒布實施,專法護航中醫藥的傳承與振興,則使中醫藥事業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
如今,依法傳承振興中醫藥事業的良好氛圍基本形成,中醫行業和中醫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年過九旬,被稱為中醫藥學界“國藥泰斗”的金世元老先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制技術”代表性傳承人。藥材鑒別、飲片炮制、中成藥制作、中藥調劑等技藝都在金世元的心中深深扎根?!袄纤幑兊慕^活、各種看家本領,應該要好好地傳承下去?!苯鹗涝痪錁銓嵉脑捳Z,道出了中醫藥傳承的核心。
中醫藥寶庫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傳。
回首往昔,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將中醫的傳統師承教育納入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開展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改革實踐,以院校教育為主體、師承教育為特色的中醫藥教育新格局逐步形成。
凝望今朝,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已經培養出近200萬名中醫藥專門人才,充實到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及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各個領域,為支撐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衛生與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屠呦呦用一言一行影響著身邊的年輕科研工作者。她希望中國能夠盡快建立中醫藥國家實驗室,通過“千人計劃”等途徑,面向海內外招聘高層次人才,讓青蒿素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以中醫藥人才培育為支撐,中醫藥創新發展獲得了不竭動力。“十二五”以來,中醫藥已獲得國家科技獎勵63項;4種中藥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開展Ⅲ期臨床研究;一批中成藥正在開展歐盟注冊研究……
可以預見,金世元、屠呦呦之后,中醫藥界將新人輩出,群峰競秀。他們將發揚“青蒿素精神”,再攀科學高峰,讓中醫藥為世界貢獻出更多奇跡。
齊力
堅持中西醫并重
科技賦能創新涌流
青蒿是中藥,青蒿素是西藥,中西醫結合是一個血脈相連的創新鏈條。
西醫藥學為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當面臨研究困境時,重新溫習中醫古籍又給予了她創新的靈感。
著名中醫針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國醫大師石學敏,從醫57年,一直堅持“中西結合、融西貫中”,他創立的“醒腦開竅”針刺法、“石氏中風單元療法”在治療中風這一世界級醫學難題上,邁出了一大步。
世界性難題lgA腎病(尿毒癥的首位病因)長期以來缺乏有效治療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臨床腎臟病學專家陳香美帶領項目組,歷時20余年,將中醫整體觀融入西醫臨床實踐,提出“風邪擾腎”的新理論,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其學術價值及社會經濟效益得到國內外認可。
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推動與政策扶持下,堅持中西醫并重,突出中西醫結合,已經成為繼承和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舉措,成為保障和促進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徑。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并發表講話時指出:“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明確提出,國家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
從砂鍋熬湯到顆粒中藥,從膏丹丸散到注射針劑,從依靠五個指頭到借鑒影像技術,中醫藥一直與時俱進。同樣,西醫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源于中醫啟示。近年來,西醫提出的整合醫學、個性化治療等理念,更與中醫的整體觀、辯證觀不謀而合。
歷史的實踐一次次證明,中西醫融合發展,與現代科技結合,將會使中醫藥創造出更多生命奇跡,結出更多令全世界人民獲益的原創性成果。
“怎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是當前我國科學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盡管已獲得諾獎,耄耋之年的屠呦呦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線,將全球頂尖科研方法與傳統中醫藥理論相結合,繼續攻堅“抗藥性”難題,為實現一個沒有瘧疾的世界孜孜努力。
奇功
邁出中國走向世界
為全人類健康謀福祉
△2019年北京世園會展出的針灸銅人雕塑。
2017年1月18日,瑞士日內瓦。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世衛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這個渾身布滿穴位的銅人雕塑,頓時吸引了世界目光。
習近平在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上的致辭中指出,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中國期待世界衛生組織為推動傳統醫學振興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為促進人類健康、改善全球衛生治理作出更大貢獻,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
透過中醫藥發展看世界,中醫藥以其“簡便驗廉”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在構建政府可承受、群眾可負擔、財政可持續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青蒿素抗瘧,每個療程僅需幾美元,非洲疫區民眾把它親切地稱為“來自遙遠東方的神藥”。受益于青蒿素,2000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可能患瘧疾的人群中瘧疾發病率下降37%,瘧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60%,620萬人的生命得到挽救。
對于80多歲高齡的石學敏來說,28歲就走出國門,他用精湛的中醫針灸術挽回了無數生命,深受患者信賴、同行贊譽及國際友人的歡迎。
“在國外診所,外國專家每天工作7個小時,而我們通常需要工作10到11個小時。為了看中醫,患者們甚至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排隊。”石學敏多次接受外交部、原衛生部的指派為外國政府首腦、高層官員治療,被譽為“針灸外交”。在他心中,這種交流建立的是一種超越國別、制度和文化差異的“健康友誼”。中醫藥要更大范圍走向世界,產業化和現代化是必由之路。在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仁堂、天士力等60家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均開辦了中醫醫院、中醫診所和中醫養生保健機構。
經歷了艱難求索,復方丹參滴丸成為全球首例順利完成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三期臨床試驗的復方中藥制劑,通過國際化的現代醫學評價體系,再次證明了現代中藥的配方科學性、質量可控性。
70年來,從不了解到逐漸認可,世界各地的人民開始更加愿意、更加放心地使用中醫藥。
不久前,由中國政府舉辦的援外中醫技術培訓班在寧夏銀川開班,來自索馬里、尼泊爾、蒙古國、緬甸等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約20名醫療領域的相關人員參加了培訓。
沙特小伙艾哈邁德·納賽爾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練習拔罐,他覺得幾天的培訓讓自己受益良多。“中醫治療很溫和,不需要手術?!奔{賽爾對中醫治療非常入迷,他希望把學到的技術帶回祖國,讓更多人體驗到中醫藥的益處。
為了幫助“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建立一支“不走的中國醫療隊”,中國政府已經舉辦了6期援外中醫技術培訓班,通過臨床帶教、學術講座、手把手操作等,培訓出300余名學員。中國中醫藥團隊先后在柬埔寨、科摩羅、多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實施快速清除瘧疾方案。
如今,中醫藥已傳播到全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元素”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每年來華的留學生中,除了學習漢語言外,學習中醫藥專業的留學生數量最多。
中醫藥所代表的“中國智慧”亦越來越受矚目。2018年11月,《羅馬宣言》首次將每年的10月11日定為“世界中醫藥日”;同月,“藏醫藥浴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8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傳統醫學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正式簽署;2019年5月,新版《國際疾病分類》發布,其中納入了包括中醫在內的傳統醫學分類。
2019年9月29日,當屠呦呦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手中接過代表著國家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勛章”,這一時刻,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國、聚焦到屠呦呦、聚焦到青蒿素。
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獻給世界的禮物。中醫藥的創新發展,則是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融合結出的豐碩果實。在未來,中國的中醫藥還將書寫出更多傳奇故事,“中醫智慧”必將更好地惠及世界、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