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致死的半夏,為何頻頻出現在處方中,還無人死亡呢?原因竟然是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2-03-02 16:26 回復:0 關注量:105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全國中草藥名鑒》


半夏劇毒,但中醫處方中卻是用藥頻率較高的中藥,為何呢?半夏入藥分4種,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除了生半夏,其余三者均是經過特定工藝炮制的,理論上來說,炮制可以減低毒性,實際上也是如此。


生半夏入藥一般不用做內服,只外用,且用量均需要嚴格控制,18萬個中醫方劑,未見任何使用生半夏的方劑;其余三種半夏則較多出現在方劑里,且用途多樣化。


大數據統計


目前已知半夏化學成分72個,對應的化學分子適應癥108個,對應靶點27個。活性個數:抗病毒: 4;抗菌:15;抗炎:6。異名26個,藥對26個,中成藥(《新編國家中成藥》)127個,研究期刊文獻1659篇,涉及新冠肺炎處方14個。


異名


止葉老,燕子尾,麻芋果,地雷公,老鴰眼,地巴豆,示姑,地珠半夏,三葉半夏,羊眼半夏,夸敗,守田,藥狗丹,三包跳,地文,麻玉果,泛石子,老和尚頭,無心菜根,狗芋頭,三步跳,和姑,水玉,小天老星,麻芋子,老鴰頭

出處:《中華本草》,《中國中藥資源志要》,《全國中草藥匯編》




基源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曬干。


出處《中國藥典2015》一部


原物種/礦物描述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地下塊莖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2cm,下部生多數須根。葉從塊莖頂端生出。幼苗時常具單葉,卵狀心形;老株的葉為3小葉的復

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一片比較大,兩邊的比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有短柄,葉脈為羽狀網脈。側脈在近邊緣處聯合;葉柄下部內側面生1白色珠芽,有時葉端也有1枚,卵形。5~7月間開花,花葶高出于葉,長約30cm;佛焰苞下部細管狀,綠色,內部黑紫色,上部片狀,呈橢圓形;肉穗花序基部一側與佛焰苞貼生,上生雄花,下生雌花。花序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果期8~9月,漿果熟時綠色。


出處《全國中草藥匯編卷一》


生境與分布


喜生于潮濕肥沃的沙質土上,多見于房前屋后、山野溪邊及林下。東北、華北以及長江流域諸地均有分布。


道地與產區


道地藥材以個大、質堅實、色白、粉性足者為佳。以湖北、河南、山東所產品質較佳,并有出口。


藥材性狀


塊莖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0. 8~1. 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中心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的根痕;下端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炮制


①生半夏: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



②清半夏:


將原藥材揀凈,分開大小,放缸或其他瓷器內,于陰涼處用涼水浸漂,按天氣冷熱及藥的大小等具體情況適當掌握浸漂天數及換水次數,一般要漂1~2周,每日換水1~2次,隔一、二天應翻動一次,在浸漂的后期如起白沫時須加白礬。每50kg加白礬約1kg。有時要加兩次,加白磯后泡一日再換水,漂至口嘗微有麻辣味時撈出稍晾;再用白礬水將藥煮透,至內無白心時取出晾干。在用時搗碎或晾至半干。悶潤后切片,晾至全干即可(每50kg用白礬6. 25~7. 25kg)。有些地區除白礬外還加入鮮姜、甘草或樸硝與半夏同煮。


③姜半夏:


將原藥材揀凈,如上述清半夏浸漂方法漂至口嘗微有麻辣味時撈出,另用鮮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泡好的半夏同煮透,取出晾至半干,悶潤后切片,晾干即可。每50kg半夏用鮮姜12. 5kg、白礬6. 25~7. 25kg。有些地區用姜汁與半夏同炒、同煮或同蒸。有些地區除白礬和鮮姜外還分別加入甘草、樸硝和皂角等輔料與半夏同煮、同蒸或浸泡。


④法半夏:


將原藥材揀凈,如上述清半夏浸漂方法漂至口嘗微有麻辣味時撈出,另用甘草煎湯,浸泡石灰塊,再加適量水,去掉石灰渣。再將浸漂好的半夏放在甘草石灰湯內浸泡,每隔1~2天翻動一次以使均勻,待浸透,至半夏中心已顯黃色時撈出。陰干即可。每50kg用白礬1kg,甘草8kg、石灰塊1kg。有些地區用涼水浸漂后,再用石灰水浸泡,泡后曬干,有些地區除白礬、甘草和石灰外還分別加入皂角、樸硝、陳皮等輔料。上述幾種炮制的半夏都以在春秋兩季操作為宜。天氣太泠泡過的半夏易于破碎,天氣太熱浸泡的時間長易于腐壞。


儲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性味歸經


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出處《中國藥典2015》一部


功能主治


塊莖:有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癥;塊莖生品:外用于癰腫痰核。


出處《全國中草藥名鑒》


塊莖: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止咳解毒。用于痰多咳喘、胸悶脹滿、痰飲眩悸、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出處:《世界藥用植物速查辭典》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濕 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 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出處《中國藥典2015》


塊莖(半夏):辛,溫。有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暈,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用于癰腫痰核。


出處《中國中藥資源志要》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治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


出處《抗腫瘤中藥藥理與臨床》


侗族塊莖:用于“兜隋啃”(蛇咬傷)、“賓嚇夜”(肺氣腫)(《侗醫學》)。蒙古族塊莖:用于咳嗽痰多、胸脘痞痛悶、惡心嘔吐、眩暈,生用外治癰腫(《蒙藥》)。用于咳嗽痰盛、胸悶痞滿、惡心嘔吐、痰厥頭痛、頭暈不眠、梅核氣、癭瘤瘰疬、癰腫痰核(《蒙植藥志》)。水族根:用于牙痛(《水醫藥》)。塊莖:研末沖服用于咳嗽。壯族塊莖:用于皮膚黑痣(《桂藥編》)。


出處《中國毒性民族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常用處方


(1)諸嘔吐,谷不得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2)胃反嘔吐者:


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匱要略》大半夏湯)



(3)痰厥:


半夏八兩,防風四兩,甘草二兩。同為細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盞半,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衛生家寶方》省風湯)



(4)濕痰: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錢,白茯苓三錢,甘草炙,一錢半。上藥哎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陳湯)


中成藥


(收錄于《新編國家中成藥》,共127個,列出5個供參考):


麝香跌打軟膏


鎮痛活絡酊


止咳化痰丸


止咳梨漿


解肌寧嗽丸


中藥成方制劑


(收錄于《中國藥典2015》,共33個,列出5個供參考):


暑濕感冒顆粒


藿香正氣口服液


藿香正氣水


藿香正氣滴丸


橘紅痰咳液


藥對


(共計8個,以下列出3個供參考):




藥理作用


(共計52個,以下列出5個供參考):




毒副作用/鎮咳和祛痰作用/鎮吐作用/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對胃腸道的影響


半夏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中的應用


(共計14個處方包含半夏,以下列出10個供參考)


0


1


新冠肺炎治療推薦處方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47.88;歸肺經:8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44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225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117 個


組成:生麻黃6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3g、藿香10g(后下)、厚樸10g、蒼術15g、草果10g、法半夏9g、茯苓15g、生大黃5g(后下)、生黃芪10g、葶藶子10g、赤芍10g。


臨床癥狀:發熱面紅,咳嗽,痰黃粘少,或痰中帶血,喘


憋氣促,疲乏倦怠,口干苦粘,惡心不食,大便不暢,小便短


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來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


0


2


荊防敗毒散合藿樸夏苓湯加減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47.85;歸肺經:12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47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181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122 個


組成:荊芥15g 防風15g 川芎15g 白芷15g 薄荷15g 桔梗30g 廣藿香15g 紫蘇葉15g 厚樸15g 炒白術30g 法半夏15g 建曲15g 薏苡仁30g 茯苓30g 豆蔻15g 杏仁15g 焦山楂30g 白扁豆30g 蘆根30g


臨床癥狀:發熱,微惡寒,頭身疼痛,干咳無痰,口淡無味,不思飲食,胸悶,脘腹痞滿,倦怠乏力,大便質稀軟不爽,舌淡,苔白膩,脈濡。


來源: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控技術指南


0


3


王氏清暑益氣湯合二陳湯加減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43.89;歸肺經:8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49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165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107 個


組成:西洋參15g,白術15g,石斛10g,麥冬15g,知母9g,淡竹葉10g,黃連6g,甘草6g,茯苓15g,法半夏9g,橘紅10g,陳皮15g


臨床癥狀:無發熱或時有低熱,乏力,心慌,口干,自汗出,腹脹,大便不調。舌淡紅,苔白或苔少,脈虛數。


來源: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防治方案(試行第三版)


0


4


銀翹散合藿樸夏苓湯加減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43.82;歸肺經:11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44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156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111 個


組成:銀花30g 連翹30g 荊芥15g 牛蒡子15g 薄荷15g 桔梗30g 杏仁15g 廣藿香15g 厚樸 15g 茯苓 30g 法半夏15g 豆蔻15g 薏苡仁30g 白扁豆30g 焦山楂30g 建曲15g 蘆根30g


臨床癥狀:發熱,不惡寒,口渴,不欲飲,咽干咽痛,干咳少痰,口淡無味,不思飲食,胸悶,脘腹痞滿,或嘔惡,倦怠乏力,大便質稀軟不爽,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數。


來源: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控技術指南


0


5


二陳湯合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42.82;歸肺經:8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49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166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102 個


組成:西洋參20g 石斛10g 麥冬10g 知母10g 淡竹葉10g 黃連3g 甘草6g 茯苓15g 法半夏10g 橘紅10g 陳皮10g 炒麥芽30g


臨床癥狀:內閉外脫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喉中痰鳴,憋氣窘迫,語聲斷續,花斑疹點,甚則神昏,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紅,苔黃膩,脈沉細欲絕。治以益氣回陽固脫。


來源: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治療方案(試行第一版)


0


6


新冠肺炎治療推薦處方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41.56;歸肺經:7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59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130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110 個


組成:苦杏仁10g 白豆蔻5g 薏苡仁15g 法半夏10g 厚樸15g 滑石10g 小通草5g 藿香10g 茯苓15g 大腹皮15g 黃芩10g 青蒿10g


臨床癥狀:脘痞腹脹,嘔惡納差,倦怠乏力,便溏不爽,或身熱不揚,汗出熱解,繼而復熱,舌質紅,苔白黃膩。


來源: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控技術指南


0


7


新冠肺炎推薦治療處方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40.9;歸肺經:9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44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156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102 個


組成:西洋參15g 沙參15g 甘草6g 白術15g 知母6g 茯苓15g


石斛10g 淡竹葉10g 法半夏6g 麥冬15g 山藥15g 陳皮10g


臨床癥狀:無發熱或時有低熱,乏力,心慌,口干,自汗出,腹脹,大便不調。舌淡紅,苔白或苔少,脈虛數。


來源: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防治方案(試行第四版)


0


8


新冠肺炎推薦治療處方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37.04;歸肺經:5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41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153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103 個


組成:法半夏9g、陳皮10g、黨參15g、炙黃芪30g、炒白術1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后下)、甘草6g。


臨床癥狀: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大便無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膩。


來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


0


9


新冠肺炎推薦治療處方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23.52;歸肺經:4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27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105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72 個


組成:法半夏 9g、陳皮 10g、黨參 15g、炙黃芪 30g、 茯苓 15g、藿香 10g、砂仁 6g(后下)。


臨床癥狀: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大便無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膩。


來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


1


0


新冠肺炎推薦治療處方


分析統計:綜合計算指數:23.52;歸肺經:4 ;抗病毒活性成分統計:27 個;抗菌活性成分統計:105 個;抗炎活性成分統計:72 個


組成:法半夏 9g、陳皮 10g、黨參 15g、炙黃芪 30g、 茯苓 15g、藿香 10g、砂仁 6g(后下)。


臨床癥狀: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大便無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膩。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