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出“致富良方” ——虞城發展壯大中藥材產業
“秋風送爽,清香淡淡,歡迎大家為界溝鎮‘河南省中藥材之鄉’授牌而來,我們將以授牌為契機,促進一產多起來、二產強起來、三產活起來,讓這塊牌子成為群眾增收的好牌、產業發展的王牌、鄉村振興的金牌!”8月28日,首個“河南省中藥材之鄉”授牌儀式在豫東藥材小鎮——虞城縣界溝鎮舉行,鎮黨委書記許諾在儀式上如是說。目前,該鎮已發展中藥草3.5萬余畝,打造千畝種植基地6個,培育百畝種植戶32戶、藥草種植專業合作社30余家,帶動全鎮44%的人口從業,助力1200余個貧困戶脫貧。
近年來,虞城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指示精神,憑借毗鄰藥都亳州優勢深挖南亳文化,科學謀劃“南藥中蔬北果”布局、提出“三產融合”思路,擴大種植規模,延長產業鏈條,加快推進中藥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產業支撐。
中藥湯劑發源地
“伊尹是中藥湯劑創始人,史稱草藥師鼻祖,是南亳文化的重要組成。”虞城縣店集鄉魏堌堆村伊尹祠第六代守墓人畢道亮說。史料記載,早先,草藥并非煮成湯飲,而是放在嘴里咀嚼。因為吃草藥而中毒的事屢有發生,療效也不顯著。伊尹就通過自身試驗、改進,證明:把草藥熬成湯汁喝下去,不僅易于人體吸收,療效也更加顯著,用藥湯治病的文化就延續下來。
在南亳文化孕育下的界溝鎮、店集鄉、黃冢鄉、木蘭鎮、沙集鄉、谷熟鎮等鄉鎮都有種植中藥草的傳統,尤以界溝鎮為最。明朝時界溝栝樓就被選為朝廷貢品,每逢藥草收獲季節,商賈云集于此。
“縣里以提高人民健康為中心,深挖伊尹湯藥文化,憑借毗鄰藥都亳州優勢科學謀劃‘南藥中蔬北果’布局、提出‘三產融合’思路,不斷加大中醫藥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種植規模,強力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縣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徐志強說。目前,虞城中藥草種植已由單一化、零星化走向多品種、規模化、產業化;中草藥加工正由初加工、粗加工、低水平向著深加工、精細化、高端化邁進;中醫藥服務正在從傳統式、低端型朝著現代化、科技型轉變。
中藥草種植多起來
眼下,正是黃蜀葵收獲時節。界溝鎮大王橋村增輝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黃蜀葵種植基地,金黃色花朵縱情綻放。來合作社交花的貧困戶張玉勤笑呵呵地說:“我在自家4畝黃蜀葵地里套種花生、知母、蘇敗醬,賣了6000多元,黃蜀葵花正采摘,估計一畝能賣3000多元,春花生個個飽滿,比單種小麥、玉米收入高兩倍多。”
“虞城發展中藥材種植有政策優勢、地理優勢、環境優勢、交通優勢和技術優勢。”省中藥材中心副主任于紅衛介紹說,去年,虞城被納入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重大工程培育優質中藥材核心產業集群,確定為省建設優質中藥材基地,第三屆全國伊尹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伊尹文化傳承發展分會更把虞城作為中醫藥產業發展試點。虞城地處豫東平原,四季分明,適合種植120多種道地中藥材。隴海鐵路、京九鐵路、連霍高速、濟廣高速等組成交通運輸“雙黃金十字架”;310、105國道,203、324、325、326省道縱橫縣城東西,加上地處虞城的商丘保稅物流中心和省里經常來舉辦中藥材技術培訓等,都是虞城發展中醫藥產業的強力優勢。
界溝鎮徐暗樓村種植了大片的中藥草,趁著初秋好天氣,農民正忙著采摘。看著花開正好的一地菊花,種植大戶徐振國一臉幸福:“以前種小麥、花生,一畝收入一兩千元,去年鎮上讓種菊花還有補貼,我就把流轉的幾畝地全種了菊花,當年凈賺好幾萬。”
王橋村和徐暗樓村只是界溝鎮打造中藥草種植基地的縮影。該鎮按照縣里戰略布局和思路,尊重自然風貌,探索“林藥間作,糧藥間作,藥藥間作”模式,以“公司+合作社(種植專業戶)+基地”方式,組織群眾和貧困戶外出取經,從河南農大等中草藥科研單位聘請專家、技術員來現場指導,舉辦育苗、種植技術培訓班,在全鎮推廣中藥草種植,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被列為省優質中藥材種植基地示范鎮。
如今,虞城大力發展中藥草種植規模化、品牌化,除了界溝的萬畝藥牡丹外,還有沙集鄉正在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萬畝油芍藥,店集鄉已獲國家地理性農產品保護標志的惠樓山藥,谷熟鎮千畝艾草……
中藥材加工強起來
“我們看好這里的藥草質量和營商環境,才來投資中藥材加工。”北京盛世龍藥業駐界溝鎮業務負責人王曙光說,國家農業資源區劃調查顯示,全國指定363種野生藥草中,該鎮占百余種,72科屬,蘊藏量300萬公斤,年采收量超160萬公斤,2萬斤以上的品種有10余個,千畝以上的道地中藥草有7個之多,“現在落地界溝的全國知名中醫藥企業,還有河南積善堂飲片、揚子江藥業等30多家”。
據了解,除界溝鎮集中了全國數個知名中醫藥企業外,其他鄉鎮也在借助中草藥加工前景看好的勢頭,搶抓中醫藥發展國家政策機遇,黃冢鄉扶陽堂藥業正帶動周邊上千畝中藥草種植,木蘭鎮正打造中藥材交易市場,聞集鄉加緊建設中藥材飲片廠,谷熟鎮桑產業園和艾草精加工基地都在爭分奪秒趕工期,圍繞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很多項目都在科學謀劃并動了起來,很多大型中藥市場和知名加工企業也盯準虞城,前來考察洽談合作。
中醫藥服務活起來
走在虞城馬牧集老街上,不時有一股悠悠艾香沁入心脾,聞香尋路,我們來到了臨街的“曜艾堂”。正在體驗艾灸的兩人,如神仙樣坐在灸箱里。“艾灸,易學易會效果好。我們建立千畝艾種植加工基地的同時,積極跟政府對接,推廣村醫艾灸培訓、灸法培訓和傳統中醫文化公益培訓,創建艾灸示范縣,讓中醫藥服務活起來。”正在施灸的曜艾堂羅氏傳統制艾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人羅清華,談及中醫藥在虞城的發展,心潮澎湃。
全國孝善基地城郊鄉郭土樓村,一排排竹子迎著陽光和暖風向著游人招手,百畝油芍藥生機盎然,“雷火神針”第38代傳承人、村民楊成杰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迎接來自全國各地參加臍生堂健康工程“雷火神針”免疫療法研討會的數十名中醫大咖。“雷火神針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總結出來的醫患絕技,我的任務就是把‘雷火神針’發揚光大,服務社會。”楊成杰給大家介紹“雷火神針”的定義、作用及其產品研發和推廣情況。
據該縣衛健委中醫股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民間中醫藥花開一枝,政府中醫藥服務正趨完善。縣中醫院肛腸科為省特色重點專科,中醫不孕不育科、康復科、骨傷科已初具規模;鄉鎮衛生院能提供常見病、多發病基本醫療和基本預防保健等中醫藥服務;多數村衛生室能利用中醫適宜技術防病。
“‘我與中醫的故事’面向全國各地征文,已選出224篇優秀稿件,推送在‘伊尹堂’公眾號。”虞城縣伊尹堂負責人劉玉東說,活動旨在通過講述身邊中醫故事,廣泛宣傳中醫藥知識,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
“我們既看重中醫藥經濟價值,也注重服務價值,發展農村生態游,讓中藥草成為鄉村循環區塊鏈的引爆點。”許諾說,“我們一方面挖掘人文景觀,一方面依托中藥材發展自然景觀,打造四季有藥三季有花常年碧綠的生態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