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基本常識,中藥有邊界,不是挖個草根煎湯就是中藥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2-03-09 11:07 回復:0 關注量:38

近年來偶有因對中藥缺乏正確的認識,誤用、濫用造成傷亡的事件。如,重慶某男子將劇毒植物雪上一枝蒿泡酒喝,導致多人死亡。浙江某老太,誤將山豆根煎湯給孫子喝,導致中毒。因此,讓大眾正確認識中藥,避免誤用、濫用很有必要。


首先要弄清楚中藥的概念,現行教材對中藥的定義為:“中藥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以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及康復保健的部分天然物質。”


可以看出,只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才是中藥。中藥如同士兵、武器,中醫理論如同兵法,沒有理論指導的藥物是無法正確使用的。中藥的“種植、采收、炮制、制藥、用藥、服藥”等全過程需要理論指導。




中藥的基本理論有:


【四氣】


是指中藥藥性,有寒、熱、溫、涼四性,例如把能治療寒性疾病的藥物歸于溫熱,反之也是一樣。


【五味】


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既有自然味道的意思,也有根據作用于機體后的作用歸類的意思。辛味能發散、行氣;甘味能補益、調和;酸味能收斂固澀;苦味能清泄、燥濕;咸味能軟堅瀉下;淡味能利水滲濕。


【升降浮沉】


是指藥物的趨向性。升、浮,作用趨于向上,多具有發表、散寒、開竅的“向上”作用。沉、降作用趨于向下,有清泄、安神、止咳等“向下”趨向。


【歸經】


是指藥物對某臟腑經絡有較強的親和力,對于該臟腑經絡的疾病有特殊治療作用。例如有宣肺通竅、止咳平喘功效的藥物,多能治療肺系統疾病,因此歸肺經。


【毒性】


是指會對機體產生毒性和副作用。毒性是指有毒藥物會損壞機體。副作用是指用藥不當或過量等多種原因導致的身體不良反應,一般影響不大,停藥可恢復。在漢代以前中藥統稱“毒藥”,說明早就對毒副作用有明確的認識。


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中藥安全性都很高,副作用非常小,但少數有毒中藥可能會引起中毒反應。談中藥毒副作用性必須看是否對人、對證、劑量為前提。例如,人參補氣,對證于氣虛的人恰好,沒有氣虛的人過量服用則會適得其反,所以這個副作用是看前提的,這是中藥的特點。




【功效與主治】


功效是指“我”能干什么,主治是“我”具體干了什么。例如,麻黃的功效是發汗散寒,主治是風寒表證。


【炮制】


炮制通過“切、炒、蒸、炙......”等多種方式來加工中藥,其目的主要是:增強療效、降低或消除毒性、改變藥性等作用。例如,附子是大毒植物烏頭的子根,炮制后毒性顯著降低,成為“回陽救逆第一藥”。


【配伍】


中藥應用既可單味,又可配伍,但大多需要配伍效果才更好。配伍不僅可以增強療效和應用范圍,還能降低毒副作用。


【禁忌】


是指某些情況下不宜使用某種藥物,或不宜同用等諸多禁忌。例如,一般外感疾病初期都不宜進滋補藥物和滋補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劑量】


根據不同病人、證候、藥物本身效力等因素,確定合適的用量。量少療效不佳,量多會引起毒副作用。


【用法】


包括了煎煮方法、給藥途徑、服藥時間等,這些因素也會影響療效。如煎煮方法不當,可能會造成有效成分不能成分溢出,或者有效成分因長時間煎煮而揮發。


【藥物來源】


中藥來自植物、動物、礦物三大類,以植物為主。我國有一萬二千多種藥用資源,其中植物占一萬一千多種。影響藥物療效的因素還包括:種植是否得當、采收季節是否得當、藥材產地是否道地、運輸儲藏是否得當。這些都需要在中醫理論下運用。


由此可見,中藥理論是以臨床實踐為根本依據,不斷進行規律總結,再理論提煉,再驗證理論,是非常系統完整的理論。再回頭看文章開頭講的中毒事件,顯然是缺少中藥常識,誤用、濫用所致,也提醒大家切勿盲目使用中藥。




【用藥建議】


1、有病當然是找靠譜醫生,用藥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2、中醫藥是非常適合大眾學習的醫學,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復雜的儀器設備,隨時可司察自我,方便實用。


3、掌握一些安全性很高的方子,這類方子很多是藥食同源,還有一些食療、食養方。即使不對癥也不會造成多大損害。例如,生姜+紅糖+蔥幾味食材組方就能預防和治療風寒感冒。這類中醫藥的應用應該推廣普及到大眾。


4、自行用藥:有毒藥物切勿自行亂用,非藥食同源類藥物慎用、少用,藥食同源類藥物合理使用。


5、一些中醫外治法應推廣大眾,如按摩、香囊、藥枕等技法安全性高,如果對癥的情況下效果也很好。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