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里的中藥——隰桑、果臝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2-06-15 15:25 回復:0 關注量:96

說起《詩經》,國人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創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被尊稱為“國學”。《詩經》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四十四篇涉及植物。在《詩經》里,藥品種類繁雜,很多藥明明可以靠藥性出名,卻跟著《詩經》走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詩經》里的中藥。



《詩經·小雅·隰桑》


《詩經·小雅·隰[xí]桑》是一首情詩:“隰桑有阿,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隰桑有阿,其葉有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


其中,隰桑是指洼地里的桑樹。桑作為藥用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滇南本草》,這本有著中醫藥精華匯編性質的醫學古籍早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40多年。桑樹全身都是寶:桑椹、桑葉既可食用,又可入藥,被視為防病保健之佳品;桑枝可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可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桑葉善疏散風熱,又能清肝明目。



桑葉


又稱神仙葉,味甘、苦,寒。歸肺、肝經。能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桑椹


桑椹可以滋陰補血,生津潤燥。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心悸失眠,須發早白,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本草經疏》:“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熱,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消渴由于內熱,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臟皆屬陰,益陰故利五臟。陰不足則關節之血氣不通,血生津滿,陰氣長盛,則不饑而血氣自通矣。熱退陰生,則肝心無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寧,神清則聰明內發,陰復則變白不老。甘寒除熱,故解中酒毒。性寒而下行利水,故利水氣而消腫。”


桑枝


能祛風濕,利關節。用于風濕痹病,肩臂、關節酸痛麻木。


《本草撮要》:“桑枝,功專去風濕拘攣,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癢。”


桑白皮


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甘,寒。歸肺經。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肺熱喘咳,水腫脹滿尿少,面目肌膚浮腫。



《詩經·豳[bīn]風·東山》


《豳[bīn]風·東山》:“果臝[luǒ]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螨蛸[xiāo shāo]在戶。町畽[tǐng tuǎn]鹿場,熠耀[yì yào]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果臝就是栝樓,也是一味中藥,主要分布在遼寧、華北、華東和云南等地。栝樓的果實為瓜蔞,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清熱化痰、利氣寬胸、消腫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栝樓的果、皮、根都可以入藥。成熟果皮入藥為瓜蔞皮,具有清熱化痰,利氣寬胸的作用。種子為瓜蔞子,潤肺化痰、滑腸通便的作用更好一些,可用于燥咳痰黏,腸燥便秘,常加工為奶油味瓜蔞子等小零食。根為傳統常用中藥天花粉,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的作用,常與生地、山藥、五味子等配伍,用于熱病津傷口渴及消渴等癥的治療。




當栝樓果實表面有白粉,變成淡黃色時,分批采摘,懸掛在通風處晾干,就成全瓜蔞(全栝樓);將果實從果蒂處剖開,取出瓜瓤和種子,曬干即成瓜蔞皮(栝樓皮);瓜瓤和種子放入盆內,加草木灰,雄株在栽種后第3年10月下旬挖取塊根,去凈泥沙,刮去粗皮,小的切成10-20厘米長,大的可縱剖成2-4瓣,曬干或烘干,即成天花粉。


瓜蔞皮


瓜蔞皮即瓜蔞除去瓤及種子的果皮,具有清肺化痰、行氣寬胸的功效,用于治療脘腹脹滿、胸膈痞悶,以及肺熱咳嗽、痰稠不易咳出,近年來還常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瓜蔞仁


瓜蔞仁即瓜蔞的種子,具有潤肺化痰、潤腸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療腸燥便秘,以及燥痰咳嗽、咳痰稠厚。


全瓜蔞


皮、仁合用就是全瓜蔞,但現在藥店一般只有瓜蔞皮、瓜蔞仁兩種飲片,如果處方用全瓜蔞,藥店一般配給1/3的瓜蔞皮、2/3的瓜蔞仁。全瓜蔞除兼具皮、仁二者的功效,還能消腫散結,可用于治療乳癰腫痛。



關于瓜蔞的藥理研究:


1.有抗菌、抗癌作用。


2.有祛痰作用,動物實驗表明,從瓜蔞皮中分得的總氨基酸有良好的祛痰效果。


3.瓜蔞含致瀉物質,有瀉下作用。瓜蔞皮作用較弱;仁作用強;瓜蔞霜則作為緩和。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抗潰瘍作用、延緩衰老的作用都是經過實驗研究證實的。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