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來自遠古,入心肝腎三經(jīng),李時珍說它“益腎鎮(zhèn)驚、收濕氣”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間:  2022-06-17 15:45 回復:0 關注量:95

此物來自遠古,入心肝腎三經(jīng),李時珍說它“益腎鎮(zhèn)驚、收濕氣”。


隨著中醫(yī)藥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很多不為人知的中藥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或許是因為“久違”的緣故,大家總覺得它們有點陌生。



對于中藥,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朋友的認知里,就是“草藥”的別稱。將其冠以“純天然、綠色植物”的標簽。


其實,在龐大的中藥庫里,植物類中藥固然是品類最多的,但同樣也有很多動物類、礦物類的中藥存在。


對于動物類中藥來說,大家似乎還稍微好理解一些。畢竟,很多動物類中藥本身就是我們的食物。



而關于礦物類中藥,則稍微有點疑惑了:古代科學技術(shù)極度低下,并沒有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古人是如何認識到礦物類中藥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味比較常用的礦石類中藥——龍骨。


說到龍骨,顧名思義就是“龍的骨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古人都曾認為它就是古代“龍”的骨骼。



直到清光緒25年(公元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偶然在中藥的“龍骨”上發(fā)現(xiàn)了古文字。最后認定上面的文字就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也才得知,所謂的“龍骨”,其實就是古代“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動物的骨骼化石,當然就是來自遠古了。


在歷代本草里,關于龍骨的介紹大致是這樣的:性味干澀而平,能入心肝腎三經(jīng),生者有平肝潛陽、鎮(zhèn)靜安神之用,煅者則偏于固澀收斂。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的描述:(龍骨)能益腎鎮(zhèn)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可見,對于龍骨的使用,主要用于和肝腎二經(jīng)相關的問題上。


歷代醫(yī)家對于龍骨運用的總結(jié),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平肝潛陽:對于陰虛陽亢所致的煩躁失眠、頭目眩暈等癥,常用到生龍骨以平肝潛陽。此時,龍骨常與生地、白芍、元參、白蒺藜、黃芩、遠志、生牡蠣等配伍。



2、鎮(zhèn)心安神:對于驚嚇過度而出現(xiàn)的心神不寧、或心虛而易驚、心悸失眠、易驚易醒、喜歡做惡夢等情況,也常用生龍骨以鎮(zhèn)心安神。此時,多和遠志、茯神、琥珀、當歸、熟地、珍珠母等配伍。


上述兩點,一般以“失眠頭痛”為主要苦惱。歷代中醫(yī)在這個方面的方劑里,龍骨是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一味中藥。只是這時候更以生龍骨為好。


3、收斂固澀:對于下焦滑脫不禁之證,以及氣虛多汗、陰虛多汗諸證,歷代中醫(yī)也會經(jīng)常用到龍骨。不過,這時候更適宜煅龍骨。



如果是下焦不固的諸般滑脫,常與金櫻子、鎖陽、黃柏、遠志、桑寄生、川斷炭、煅牡蠣、棕炭、阿膠、桑螵蛸,益智仁等配伍;

如果是陰虛多汗之證,也常用煅龍骨,一般與牡蠣、黃芪、茯苓、益智仁、浮小麥、麻黃根、五味子配伍;

如果是脾虛久瀉,或者體虛久痢,煅龍骨常與烏梅、赤石脂、牡蠣、薏苡仁等配伍。

如女性生理期量多的“崩漏”之證,常與牡蠣、山茱萸、阿膠珠、續(xù)斷炭等配伍。



4、外用生肌斂瘡:古代對于皮膚傷口或者感染類是比較頭痛的,如所謂的“惡瘡”、以及長期遷延難愈的濕疹。


而煅龍骨在這方面也是很常用的外用收斂之品。常和白芷、牡蠣、五倍子配伍,碾為細末并水飛過羅篩,用陳茶水調(diào)和外用。起到生肌斂瘡、收濕氣之功。


龍骨的使用也有如下幾點需要注意:


1、龍齒、龍骨的性味歸經(jīng)、功用基本相同,但龍齒勝在鎮(zhèn)驚安神,龍骨勝在固澀下焦之精氣。



2、龍骨和牡蠣是最常用的一對搭檔,頻率幾乎可以和銀花連翹媲美。兩者都有平肝潛陽之用,但牡蠣尚能軟堅散結(jié)、降痰除癥,而龍骨則兼有止痢、止血之功。


3、陰虛火盛而致下焦滑泄者不宜使用龍骨,這個誤用被古代中醫(yī)稱之為“金珠塞洞門”,也就是閉門留寇的意思。


龍骨的炮制:


1.生龍骨質(zhì)地比較堅硬,直接入藥是不大適宜的。生龍骨一般先用銅錘敲碎,然后用銅碾槽過碾為末,整個過程比較繁瑣而耗時;



2.煅龍骨反而稍簡單一點,將龍骨用木炭燒紅,然后淬之以鹽水或者米醋,讓其酥松后就能輕易杵碎。但如果是外用的煅龍骨,則還需要“水飛”,最后過羅篩(大致在200目左右)才比較合適。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