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果實種子類——五味子的鑒別
北五味子
① 呈不規則的圓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mm~8mm。
② 外皮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性,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
③ 果肉柔軟。
④ 種子1~2粒,呈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硬而脆,較易破碎,種仁呈鉤狀,黃白色,半透明,富有油性。
⑤ 果肉氣弱,味酸,種子破碎后,有香氣,味辛、微苦。
以粒大、果皮紫紅、肉厚、柔潤者為佳。
南五味子 較小,直徑2mm~5mm,不規則形。表面暗紅色或棕褐色,果皮肉質較薄,無光澤,內含種子1~2粒。種子較北五味子稍小,表面黃棕色呈顆粒狀。
【顯微鑒別】
北五味子果皮橫切面
① 外果皮為1列方形或長方形表皮細胞,壁稍厚,外被角質層,散有油細胞。
② 中果皮有十余層薄壁細胞,細胞切向延長,內含淀粉粒,散有小形外韌維管束十余個。
③ 內果皮為1列小形薄壁細胞。
種子橫切面
① 最外層為1列徑向延長的石細胞,呈柵欄狀,壁厚,密具細小孔溝,其下為數列類圓形、三角形、多角形的石細胞,壁厚,孔溝較大而疏,最內側的石細胞形狀不規則,壁較薄。
② 石細胞下方為3~4列較小的薄壁細胞。在種脊部位有維管束,并有纖維束。
③ 油細胞1列,細胞徑向延長,含棕黃色揮發油。
④ 種皮內層細胞形小,壁略厚。
⑤ 胚乳細胞呈多角形,內含脂肪油和糊粉粒。
粉末:暗紅色。
北五味子
① 果皮的表皮細胞呈多角形,排列緊密整齊,表面有微細的角質線紋,內含顆粒狀色素物質,隨處可見類圓形或多角形的油細胞,其四周有6~7個細胞圍繞。
② 種皮外層石細胞群呈多角形或稍長,大小頗均勻,直徑或長度28μm~50μm,壁厚,胞腔小,內含棕色物質;內層石細胞呈類圓形、多角形、腎形、長條形或不規則形,長70μm~100μm~130μm,壁較薄,胞腔較大,密具細壁孔。
③ 胚乳細胞呈多角形,壁薄,內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成分】
北五味子果實含:
① 揮發油0.89%。油中含倍半蒈烯(sesquicarene)、β2-沒藥烯(β2-bisabolene)、β-花柏烯(β-chamigrene)及α-衣蘭烯(α-ylangene)。
② 含有木脂素約5%,為本品的有效成分。木脂素系五味子素(schizandrin)和它的類似物α-、β-、γ-、δ-、ε-五味子素、偽γ-五味子素(pseudo-γ-schizandrin)、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新五味子素(neoschizandrin)、五味子醇(schizandrol)等的混合物。
③ 含有機酸9.11%,主要為枸櫞酸、蘋果酸、酒石酸、琥珀酸、維生素C等。
④ 種子含脂肪油約33%。
⑤ 此外,尚發現有檸檬醛(citral)、葉綠素、甾醇、維生素C、E、樹脂、鞣質及少量糖類。
南五味子 含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乙、丙、丁、戊(Schisantherin A、B、C、D、E)等成分。
【理化鑒別】
將五味子壓成餅,稱取1g,加水10ml,時時振搖,浸1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小體積,加五倍量95%乙醇,并強烈攪拌5分鐘左右,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加水稀釋至10ml,加活性炭少許,振搖后濾過,得無色或淺粉紅色澄明溶液。
① 取上述溶液1ml,滴加甲紅指示劑1滴,溶液即變紅色。(酸性反應)
② 取上述溶液1ml,加高錳酸鉀試液1滴,紫色立即消退,溶液變淺橙黃色,放置1小時后,溶液漸漸變為無色。(還原性物質反應)
③ 取上述溶液2ml,加氫氧化鈉試劑中和后,加硫酸汞試液1滴,加熱至沸,加高錳酸鉀試液1滴。紫色即消失,并發生白色沉淀。(枸櫞酸鹽反應)
【薄層層析】
供試品為氯仿提取液,對照品為五味子甲素。在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