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菟絲子
別名:豆寄生、無根草、黃絲、黃絲藤、無娘藤、金黃絲子
采收加工:7~9月種子成熟時與寄主一同割下,曬干,打下種子,簸去雜質。
藥用部位:種子
產地:主產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等
科:旋花科
原植物:菟絲子
一年生寄生草本-菟絲子
莖纏繞,黃色,纖細,直徑約1mm,多分枝,隨處可生出寄生根,伸入寄主體內。
葉稀少,鱗片狀,三角狀卵形
花兩性,多數和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苞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長約1mm;花萼西洋太,長約2mm,中部以下連合,裂片5,三角狀,先端鈍;花冠白色,壺形,長約3mm,5淺裂,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或鈍,向外反折,花冠簡基部具鱗片5,長圓形,先端及邊緣流蘇狀;雄蕊5,著生于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花絲短,花藥露于花冠裂片之外;雌蕊2,心皮合生,子房近球形,2室,花柱2,柱頭頭狀。
蒴果近球形,稍扁,直徑約3mm,幾乎被宿存的花冠所包圍,成熟時整齊地周裂。種子2-4顆,黃或黃褐色卵形,長約1.4-1.6mm,表面粗糙。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菟絲子飲片性狀:種子類圓形或卵圓形,腹枝線明顯,兩側常凹陷,長徑1.4-1.6mm,短徑0.9-1.1mm。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微粗糙,種喙不明顯;于擴大鏡下可見表面有細密深色小點,并有分布不均勻的白色絲狀條紋;種臍近圓形,位于種子頂端。種皮堅硬,不易破碎,用沸水浸泡,表面有粘性,煮沸至種皮破裂,露出黃白色細長卷旋狀的胚,稱“吐絲”。除去種皮可見中央為卷旋3周的胚,胚乳膜質套狀,位子胚周圍。氣微,味微苦、澀。
均以粒飽滿者為佳。
菟絲子藥性:
【本經上品 菟絲子 味辛平。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黑干)。久服明目輕身延年。菟蘆。】
味酸,氣平,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斂精利水,暖膝溫腰。
菟絲子酸澀斂固,治遺精淋濁,膝冷腰疼。
但不宜脾胃,久服中宮壅塞,飲食不化。庸工往往用之,以誤人也。
【炮制】 菟絲子:除去雜質,洗凈,曬干。
鹽菟絲子:取凈菟絲子,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至微鼓起。本品表面棕黃色,裂開,略有香氣。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煎煮后可露出黃色至棕褐色卷旋狀的胚。
【性味】 甘,溫。
【歸經】 歸肝、腎、脾經。
【功能主治】 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用于陽痿遺精,尿有余瀝,遺尿尿頻,腰膝酸軟,目昏耳鳴,腎虛胎漏,胎動不安,脾腎虛瀉;外治白癜風。
【用法用量】 6~12g;外用適量。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