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微寒
- 味:苦
- 歸經:肝經、膽經
藥名:柴胡
別名:茈胡、地薰《神農本草經》、山菜、茹草《吳普本草》,柴草《品匯精要》。
性味:苦,微寒,
歸經:歸肝經、膽經。
功能:疏散退熱,升陽舒肝。
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煎服,3~9g
生態環境:生于沙質草原、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
藥材基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 采收儲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干燥。 炮制: 柴胡:除去雜質及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醋柴胡:取柴胡片,照醋炙法炒干。
柴胡補充信息:
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柴胡、炒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鱉血柴胡、蜜柴胡,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醋柴胡、酒柴胡、鱉血柴胡、蜜柴胡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柴胡適合人群:
真陰虧損、肝陽上亢及陰虛火旺者禁服。
柴胡食療作用: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微香升散;
具有清熱解表、和解少陽,疏肝解郁,升陽舉陷的功效;
主治外感發熱,寒熱往來,瘧疾,黃疸,胸脅脹痛,頭痛目赤,耳聾口苦,月經不調,臟器下垂,脫肛陰挺。
柴胡食物相克:
柴胡與皂莢、女莞、藜蘆相克。
柴胡做法指導:
1.解熱生用量宜大,升陽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郁宜醋炒,陰虛骨蒸宜鱉血炒。
2.大葉柴胡的干燥根莖,表面密生環節,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3.柴胡治療感冒常與葛根、羌活等同用。
4.柴胡有較佳的退熱作用,邪在少陽、寒熱往來,常與黃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湯)。
5.對瘧疾癥,柴胡又可與草果、青皮等配伍應用。
6.見肝氣郁結所致的月經不調或痛經等,均可與當歸、白芍、香附、郁金等藥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