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蘇榮扎布是著名蒙醫大家,尤其在心血管病治療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今筆者將蘇榮扎布的寶貴經驗介紹如下,希望中醫同仁能有所借鑒,共同提高。
心臟病的蒙醫病因
蒙醫藥六基癥理論為“赫依、希拉、巴達干、楚斯、黃水、黏蟲”。蒙醫理論將疾病的性質歸納為寒熱兩種,將發病部位歸納為臟腑、黑脈、白脈、五官等。蒙醫理論明確指出,發病本身的內在條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內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因。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三根出現偏盛偏衰等反常狀態而失去平衡時,就產生疾病,這是病理活動的基本原因。
心臟病蒙醫病名為“朱日很·某某”,是指患者自覺心中跳動、驚恐不安、或心前區疼痛,氣短,不得平臥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疾病。《四部醫典》將其輕者稱為“心刺痛”,重者被稱為“心蟲痛”。與現代醫學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等表現相似。
心悸的內因主要有赫依、希拉和巴達干三種。其外因指極度驚恐,較長時間思慮過度、失血過多等原因,多因赫依偏勝而竄行于心與主脈,引起功能紊亂;或因過食煙酒及辛辣食品、勞累過度、惱怒憤恨,則希拉偏勝而客于心;或房事過頻、遺精、水飲內停等原因而巴達干偏勝,侵及心府等。赫依、希拉、巴達干相互交搏,功能紊亂,造成躁動不安、心不能自主而引起心悸。
心痛的內因主要與赫依、楚斯偏盛偏衰有關。其外因包括平素恣食膏粱厚味、嗜煙酒成癖之人遇有強勞,惱怒而楚斯偏勝,惡血上炎,影響胸膈,與赫依交搏于心;或平素從事腦力勞動、年老體衰之人遇有心情不暢,思慮過度,興奮異常而赫依偏勝,上沖胸膈,與楚斯交搏于心;或久病體弱,肥胖少動之人遇有陰雨、飽餐、受寒而血凝胸膈,氣機不暢等。如此使心區氣血運行受阻,不能供養而發心痛。
治療方法
《四部醫典》中云:“治心、主脈、大腸之病,應以抑赫依為主。”因此治療心臟病以抑制赫依為主。蒙醫學認為,清晨是氣溫涼爽而赫依易發之時,故早晨一般均用鎮赫依、祛巴達干之法;中午氣溫高,希拉與楚斯病易發,此時應予清希拉、涼血的寒涼之法;晚上寒溫適中,應給予燥黃水、通白脈之藥,或給予含有草烏、水銀之類稍有毒性成分的方劑為主,意在臥床休息的狀態下將草烏等藥物的毒性反應降到最低程度。
心一號為蘇榮扎布的驗方,為七味廣棗散(收錄于1985年版《中國藥典》)加減而成,蘇榮扎布用該藥治療心臟病,于早晨服用。該方有抑赫依、安神寧心功效,治療心痛具有良好療效。
中午使用心二號。心二號由肉豆蔻、沉香、兔心、廣棗、白云香、石膏等組成,具有清赫依熱、涼血、安神功效,治療心悸具有很好的療效。方中沉香抑赫依、清熱、止痛;兔心抑赫依、鎮痙;白云香燥黃水、止痛、解毒;石膏清熱、止咳。
晚上則服用珍寶丸,配用三十五味沉香散為引。珍寶丸加服三十五味沉香散是蘇榮扎布多年總結的寶貴經驗,此方法具有調節、改善、滋養神經作用,在心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著很好的療效,在蒙醫界得到廣泛認可和推廣。
典型醫案
巴某,男,58歲,2003年3月6日初診。患者有高血壓病史12年,確診為冠心病5年,此診胸悶、氣短、心前區刺痛10天,伴心慌、煩躁、便秘、寐差等癥狀。胸悶每次發作約5分鐘,1天數次,曾服用多種藥而無效。本次犯病是由心情不暢引起,尿清而氣味不大,舌苔薄白,脈弦伴間歇。查心電圖示心肌缺血,伴有早搏,診斷為心絞痛。方藥:早晨予心一號,配六味安消散為引;中午予心二號,配七味檀香散和大劑湯為引;晚間予珍寶丸二號,配三十五味沉香散為引,連服5天。二診,心絞痛大減,氣短、胸悶消失,前方有效。但考慮到患者高血壓史多年,存在著白脈受損因素,因此午方改為大劑湯為引,晚改服珍寶丸一號和二號,配三十五味沉香散為引,連服半個月,心絞痛完全消失,1年后隨訪未犯。(李鵬 遼寧省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