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以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為指導,以“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整體觀為出發點,主張從綜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動。養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動的動靜互涵、平衡協調為基本準則。主張“正氣為本”,提倡“預防為主”,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覺地、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養自療,提高身體素質和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間,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是個小天地,自然界是個大天地,它們都相通相應。不論季節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影響,從而直接影響到人的情志、氣血、臟腑以及疾病的產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時六氣的變化規律和不同自然環境的特點,順應自然,保持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才能達到養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2、形神共養
形即形體,神即神志、意識、思維。形與神兩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形神共養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視形體的保健,更要重視心理和精神的調養。在具體應用上就是調和情志,保持心態的安閑清靜,并與保養形體相結合,通過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規律生活,使人氣血調暢,形體強健,情志安和。
3、動靜互涵
動和靜,是物質運動的兩個方面或兩種不同表現形式。人體生命運動始終保持著動靜和諧的狀態,維持著動靜對立統一的整體性,從而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功能。體現在中醫養生的一是要靜以養神,我國歷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神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認為心神清靜,可致健康長壽。二是動以養形,運動可促進精氣流通,血氣暢達,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三是動靜適宜,提倡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只有做到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才能“形神共俱”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4、正氣為本
中醫所指的“正氣”,是維護人體健康的臟腑生理功能的動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氣充盛,可保持體內陰陽平衡,更好地適應外在變化,故保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保養正氣,就是保養精、氣、神。其根本在于護養脾腎。在中國傳統醫學里,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陰陽的根本,與人的生長發育和衰老有極為密切的關系。脾為后天之本,為水谷之海,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腎二臟關系極為密切。脾氣健運,必借腎陽之溫煦。腎精充盈,有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補養。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徑。
5、辨證施養
辯證施養是從辯證分析的角度,通過觀察個體的反應狀態和體質差異,充分考慮個體所在的時間和地域的不同,進行個體化的養生保健調理。它很好地體現出中醫養生保健的價值和特色。辯證施養的突出環節就是因時、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說養生保健要根據時令、地域以及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制定相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