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體陰陽過多或不足都會導致疾病,只有“中和清心”才能預防一切身體問題。所以中醫強調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要保持和諧,只有保持清心寡欲,才能養生防病。
在中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辨證論治的整體概念和特點,特別重視清心養生的研究。保持健康的方式取決于“法”。
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不僅要有干凈的頭腦和健康的精神,還要有適合人的養生方法。所以,要掌握中國人的養生之道,還必須注意清心的具體手法。
冥想是緩解精神疲勞的有效手段
一個人心煩意亂時,你可以一個人坐在光線柔和、溫度適中、環境安靜、眼睛稍微閉上、深呼吸、慢慢呼氣的房間里,反復幾次,讓放松的情緒傳遍全身。
然后,運用想象力讓自己生活在一個宜人的自然環境中,嘗試去體驗想象環境中的美,比如海風的和風,鳥語花香……讓自己在聲音、色彩、氣味上體驗到舒適,然后慢慢睜開眼睛。
聊天健腦
聊天不僅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快樂活動,也是獲得好心情的有效愉快的手段。假期后,朋友和家人聚在一起,聚在一起,吹“山海經”,侃侃家常話。
這無疑是一項有趣的腦力鍛煉。讓大腦在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一次“健美鍛煉”。聊天也可以消除抑郁,忘記悲傷,讓人快樂,而快樂可以讓人愉悅,讓人長壽。
精神勝利法
人際交往不是處處陽光,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
試著學會從好的方面看問題,善于為自己找一個下臺的階梯,多看看自己的優點,盡量把注意力轉向讓自己快樂輕松,讓自己變得自在、樂觀、開朗。
治國養神法
三國時,丞相諸葛亮就有句名言:“夫治國猶于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通過培養人才來促進我們國家的繁榮可以延長我們的壽命。
諸葛亮把身治與治國相比較,把寄托精神與養賢相比較,說明寄托的重要性。中醫認為神是一體之主,統領五臟。上帝是人類生命活力的總結,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中國古代醫家和思想家在養生長壽的認識和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做出了許多精辟的論述。“《淮南子,原道訓》說:“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內經》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見,神的掌管和消耗與人的力量和年老有關;神的得與失,關系到人的興旺與死亡。”神清意平,百節皆寧”,提神醒腦是養生之本。
情緒調節法
七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情緒療法就是利用這一原則來調節情緒,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治療主要運用五行理論,根據五行要素之間的制約關系,形成傷感與憤怒、憤怒與思想、思想恐懼、勝利恐懼與喜悅的心理治療。
通過提高認知能力,了解真相,達到抑制情緒、合理化情緒的方法來治療或預防情緒疾病。
移精變氣法
屬于中醫祝由療法。《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古之治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
也就是說,通過語言、行為、舞蹈等手段。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轉移他對局部疼痛的注意力,改變他的惡性循環,從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內防御狀態,改變精氣血氣,調動人體的本能力量,達到治病的效果。
“清心養生”的方法贏得了很多古代詩人的青睞。陸游的“人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醫生”,都是說要養心。
朱熹的“心平氣自和”,王靜莊的“心寬出少年”中都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心是保持一個人的心平靜和穩定,只要一個人的心不老,他將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