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鑒定是中藥標準化與國際化的基礎。掌握中藥性狀鑒別是從事中藥鑒定工作者所必備的基本功。通過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鑒別中藥材的外觀性狀,進而判別藥材真、偽、優、劣的簡便方法,稱為性狀鑒別法。該法為歷代醫藥學家經驗累積所得,又被稱為經驗鑒別法。
性狀鑒別的基本內容
性狀鑒別是中藥鑒定之主體,其中凝聚有千百年來中醫藥界前輩的寶貴經驗。由于物種遺傳的原因,任何動、植物藥都有特定的外觀性狀;藥材的外表特征與內在質量亦有一定的聯系。憑借這些藥材外觀性狀可以幫助人們判斷藥材的真偽優劣。
談及藥材性狀(形、色、氣、味)鑒別,一般可直接利用人們的感官,即看、摸、聞、嘗等方法,必要時亦可加以水試與火試。
1.外形
觀察外形特征是性狀鑒定的重要內容,許多容易混淆的中藥均可以通過外形的比較而得到區分。如容易混淆者白前與白薇,前者根莖橫走生長,斷面中空,后者根莖直立生長,根叢生于根莖上,形如馬尾,斷面實心,據此特點可以將二者區別。《百藥鑒別》一書便是主要通過外形比較鑒定100組容易混淆的中藥。
近緣種歸并為屬,近緣屬歸并為科,同屬或同科的植物形態特征是有規律可循的,如傘形科藥材,果實類為雙懸果,根多呈圓錐形,根莖具環節;斷面常有油點分布等。如姜科藥材,根莖多呈環節,根有縱皺紋,環紋明顯等。
植物不同的入藥部位也是具有不同的鑒別規律,如根類中藥重點觀察形狀、表面紋理、質地和斷面;莖類中藥一般應觀察其形狀、大小、粗細、表面、質地和折斷面等。
很多性狀鑒別的經驗術語,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如野山參的鑒別:“蘆長、碗密、棗核艼,緊皮細紋、珍珠須”,僅用了14個字,就道出了野生人參與栽培人參的主要鑒別點(見圖1)。再如優質天麻的鑒別要點為:“鸚哥嘴、圓盤底、扁圓體、有點環、斷面角質一條線”。鸚哥嘴指質優的冬麻頂端殘留的鸚嘴狀芽苞而言;點環指表面的點狀潛伏芽環紋。
中藥經驗鑒別中尚有一些形象生動的形容術語,如“珍珠鱗”描述的是蛤蚧體表灰色圓形如珍珠狀微凸小鱗片的特征;“羅盤紋”則形象地描述了商陸斷面同心的環紋等。
2.色
藥材的顏色,也是性狀鑒定的一個重要特征。如麻黃的“玫瑰心”特征就是指麻黃的近紅色髓部,實驗證明“玫瑰心”正是麻黃生物堿的含量較高之處。
根據藥材的不同,顏色也有各自特殊的要求。正如明《本草原始》所言:木香,“形如枯骨者佳,肉色青者優,黃白者次之,色黑油者下”;黃連,“選粗大黃色鮮明,多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勝”等。
現代的實驗研究也證實藥材顏色與品質密切相關。如黃柏以色黃為佳,因小檗堿含量越高,藥材顏色越黃;黃連亦是如此,以斷面黃紅色者為佳,其中小檗堿含量亦較高。此外,紅花、丹參、茜草要求色紅,紫草要求色紫都與質量有一定的相關性。
顏色除了可以判斷中藥材品質外,對于鑒定中藥飲片亦十分有效。很多中藥飲片經過炮制后,其顏色往往發生變化,如蜜炙后變黃,清蒸后顏色加深等。
3.氣
中藥性狀中的氣是鼻聞后的感覺,如香、臭等。這一點與中醫對“氣”的認識不同,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以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同時在中醫理論中,中藥的四氣是指藥物的效果所反映出來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
每種藥材,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其特有的氣味,特別是一些含揮發油的藥材,氣香尤為明顯,如川芎、當歸、辛夷、薄荷等,傳統經驗認為,味濃者為佳,因為氣味的濃淡反映了揮發油含量的多少。
4.味
對于中藥的味,古今典籍中的記載差異較大。中醫典籍所記載藥味是根據臨床療效而推斷出,不同醫家往往有不同的學術見解,不同文獻中所記載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一般中醫認為“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澀,甘能緩能補,苦能燥能瀉,咸能軟能下”。藥材學上所說的味,就是口嘗后所感覺的味道,如酸、苦、甘、辛、咸、澀等,正如不同地區的人所說辣與不辣的敏感程度不一樣。大部分中藥的味與中醫概念的“味”相一致,但也有不少例外的,如紫草,口嘗味微苦、澀,而中醫認為紫草味甘、咸。
中藥的味與其內含化學成分的種類以及含量密切相關。如黃連,味苦,與黃連所含的生物堿類成分有關,一般來說味越苦,生物堿含量越高。甘草,味甜,則與其所含甘草甜素有關,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其本身的水溶液亦帶甜味。一些中藥因含有不同類型的化學成分而產生多種味道,如人參,味甘,微苦,這與其同時含人參多糖和人參皂苷有關。
5.水試
中藥材入水后會產生各種特殊的變化, 有些藥材,因質地不同,入水后,沉、浮有異;有些藥材由于內在成分的析出,發生顏色改變、產生泡沫、粘性、滑膩等。根據入水后的變化,可以區別部分不同來源的藥材。如荊三棱堅實體重,泡三棱則體輕,兩者入水即可辨別。(見圖2)
紅花與番紅花,紅花用水浸泡后,水變成金黃色,花不褪色;番紅花浸泡后先呈現一條黃色線狀帶,直接下垂,柱頭膨脹呈長喇叭狀,水漸漸變成黃色,不顯紅色。
胖大海投入熱水中,膨大呈海綿狀,可達原體積的數倍以上。種子類中藥葶藶子和車前子,加水浸泡后會變得粘滑且體積膨大。一些來源于動物的藥材經水試后也產生一些特有的變化,如蟾酥斷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6.火試
將中藥火燒或烘焙后觀察產生的氣味、顏色、煙霧、聲響、膨脹、熔融及燃燒程度等現象。如乳香,火燒后微有香氣,熔化慢;而摻有楓香脂的乳香則燃之香氣濃烈,熔化快。
中藥性狀鑒別無需過多檢驗成本,最為簡便實用,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在實際工作中,尤其在基層中藥店、藥房、藥材倉庫、中藥市場等應用最為廣泛。
性狀鑒別的獨到之處還在于一個有豐富經驗的中藥師,不但可以通過外部性狀的觀察,迅速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還能判別多數藥材的真偽優劣,而且對部分藥材的產地,是野生或家種,生長年限也能作出一個大致的評估。馬王堆漢墓出土2000年前的中藥辛夷鑒定和福建泉州宋代古沉船中900年前的降香、沉香鑒定,都是根據上述性狀鑒別的方法結合顯微特征完成的。
近年,一些新方法、新技術在性狀鑒定中的應用也豐富了其內容,并提供新的鑒別手段,如模擬人嗅覺器官和味覺系統的電子鼻、電子舌,有助避免性狀鑒別中氣味判斷的主觀性。這些新方法、新技術均屬于性狀鑒定的延伸,有助于學科的發展。
性狀鑒定的科學內涵
中藥性狀特征不僅是藥材的外形特點,也是藥材內部組織結構及其內含化學成分的外在表現。因此,探討中藥性狀鑒定的科學內涵,實質是以現代科學詮釋性狀特征與內部組織結構及其內在化學成分之間的相關性。
1.內部組織構造
隨著植物解剖學的發展,中藥顯微鑒定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但判明了中藥的顯微鑒定特征,同時也豐富了中藥性狀鑒別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再來觀察藥材的性狀特征,猶如庖丁解牛。
中藥橫斷面的性狀特征與內部組織構造的關系密切:來源于雙子葉植物根的藥材,其斷面常有栓皮;一圈較大的環紋;具放射狀紋理;皮部較小、木部較大等。
古人在藥材形態鑒別時,曾使用不少形象的術語,如:菊花心、車輪紋、筋脈點、云錦花紋等。
2.內含化學成分
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闡明了不少“口嘗”之味的內在道理。具酸味的中藥一般含有機酸類成分,如山楂、山茱萸等;具有苦味的中藥與其含有生物堿、以及一些皂苷類成分有關,如黃連、梔子等;具有甜味的中藥往往含有大量糖類成分,如黨參、枸杞等;具有辛味的中藥往往含有揮發油類成分,如干姜、細辛等;具有咸味的中藥則與其富含無機鹽類物質有關,如牡蠣、大青鹽等;具有澀味的中藥與其含有鞣質類成分有關,如五倍子、訶子等。可見中藥“味”的濃淡與中藥內在質量密切相關。
中藥的氣味也較直接地反映了與內在化學成分的聯系。不同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不同,產生的氣味亦不同,如魚腥草具有魚腥氣,與其所含魚腥草素有關;雞屎藤的雞屎臭氣與其揮發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關等。
現代研究發現厚樸和凹葉厚樸的干皮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而增厚,直到25年樹齡前后厚樸酚與和厚樸酚的含量才達到最高值,這表明厚樸的質量與厚度、顏色、粗糙度等外觀性狀特征有關,其中皮厚、色深、粗糙的厚樸所含厚樸酚與和厚樸酚的含量較高,藥材質量較好,這與傳統民間評價厚樸藥材質量的主要依據相符合。
上述直接分析外形特征與化學成分的關系外,對植物內部組織特征與化學成分的分析研究亦表明藥材外形特征與化學成分具有一定相關性。如對西洋參主根發育過程中組織的變化以及淀粉粒的消長和人參皂苷的積累動態進行觀察和分析,發現隨著參齡增加,韌皮部和木質部的比例由大到小改變,分泌道的發生逐漸停止,淀粉粒含量逐漸下降,而人參皂苷的含量且逐漸增加,從而有機地將顯微特征、性狀特征和化學成分聯系起來,有助于通過性狀特征初步評價中藥質量。
這些現代研究結果有助于詮釋中藥“辨狀論質”的科學內涵。
新的課題 新的挑戰
中藥性狀鑒定方法盡管歷經千年,并解決不少質量把關的第一線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改變,相應的性狀鑒定指標記述尚未建立起來。中藥性狀鑒定面臨眾多新出現的課題,也應不斷充實,創新,與時俱進。
1.栽培與野生
古代中藥的來源主要依靠野生。近年藥材栽培迅速發展,土壤、氣候、溫度、肥料等不但對栽培藥材所含的次生代謝產物產生影響,也會造成藥材性狀產生變化。因此,性狀鑒定規律亟待及時發現和總結。
如丹參,野生者外表栓皮粗糙而容易剝落;栽培者,根條粗,表皮致密,須根少。再如防風,分為家防風與野生防風。家防風是各地栽培品的統稱,其質量及外觀性狀因土質、水肥管理等有所差異。與野生防風相比,家防風通常粗壯,蚯蚓頭不明顯或不甚明顯,質略重,粉性略強,菊花心色淺,斷面皮部裂隙不發達,氣略弱,甘而無辛味。
近年栽培過程中施用化肥,造成植物快速生長,如栽培的半夏塊莖不但長得很大,而且有的部分還生出了小塊莖。現代研究結果顯示栽培品種不一定劣于野生種。
2.近緣品種與雜交種
由于藥用植物資源的減少,許多近緣植物也被開發供藥用。同時隨著生物技術和栽培技術的發展,一些藥用植物的雜交品種也進入中藥市場。
如辛夷花,在河南南陽產區已經出現不同的雜交品種,其中比較優良的品種有“腋花望春玉蘭”、“桃實望春玉蘭”以及“猴掌望春玉蘭”等。
對于這些來源于近緣品種和雜交種的藥材,性狀往往非常相似,需要結合植物分類學,追根溯源,才能正確鑒定中藥來源品種。
此外,也有一些近緣品種或雜交種的藥材性狀特征具有明顯差異的。如梔子,《中國藥典》(2005年)收載中藥梔子的植物來源是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實際中藥商品市場,還有來源于水梔子和大花梔子等品種的果實供藥用。一般認為水梔子供染料使用,梔子才是藥用品種。從性狀來看,梔子圓而小,水梔子呈長橢圓形,長幾乎為梔子的2倍。
這些因植物學界和藥材界對藥用品種的不同看法,導致一些實際供藥用的品種,其性狀特征鑒定指標沒有得到記述,也有待系統整理。
3.中藥飲片
中藥飲片是中醫臨床用藥的一大特色。隨著飲片炮制新方法、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以及對傳統炮制工藝的改進,也為中藥飲片的性狀鑒別引入了新的課題。如炮制機械的使用、炮制方法的更新、中國南北炮制方法的差異也都給飲片的內在和外觀帶來了或多或少的變化,探討、總結和建立中藥飲片的性狀鑒定特征亦屬當務之急。
中藥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偽者自古有之。現代商品社會與市場經濟的運營對中藥性狀也有一定影響,出于贏利目的,一些藥材會被“化妝”后以新的面目出現,如采用硫熏的方法干燥百合、貝母、山藥、菊花、枳殼、當歸等藥材,硫熏后飲片的顏色往往會有所變化。這些中藥飲片技術標準的建立需要與市場管理相互配合。
4.采收期、產地、保存時間
來源于不同采收期的藥材,其性狀特征會有不同的變化。如連翹,青翹是早期采收,呈綠褐色,先端不開裂,破開后內有種子,而老翹是晚期采收,呈黃棕色或紅棕色,已裂成兩瓣,種子多已脫落。再如天麻有冬麻和春麻之分,冬至后采挖者為“冬麻”,其質堅實體重,有紅棕色鸚哥嘴狀頂芽,“春麻”為立夏前采挖者,與冬麻相比,質松體輕,頂端有殘留莖基。
來源于不同產地的藥材,外形亦會產生變化。如枸杞,寧夏枸杞呈長圓形,味甘甜,色澤紅潤,泡水顯清淡,粒輕,易上浮;新疆枸杞呈圓形,極甜,色澤新鮮時紅,后暗,易變軟,粒重,泡水后水色紅,易下沉。
不同保存時間的藥材,其顏色或氣味亦具有一定的變化。如五味子、枸杞,儲存不當或時間久后容易變黑;山茱萸的新貨紫紅色,具酸氣;而陳貨棕褐色,氣微弱,味酸澀苦;陳皮以陳年者為貴,新鮮的陳皮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氣香;久放后顏色變深,氣香濃郁。
這些來源于不同采收期、產地以及保存時間的藥材,其產生可能的性狀差異也需觀察、總結和記述,同時探討這些性狀差異與藥材質量的關系,為“辨狀論質”提供指導。
結語
謝宗萬教授離開我們已經5年了,先生積60年本草學與藥材鑒定的寶貴經驗,提出了中藥品種傳統經驗鑒別的精髓在于“辨狀論質”的觀點。翻開《中國藥典》、《日本藥局方》、《印度藥典》和《香港中藥材標準》等標準,均將性狀描述列在首項,可以說性狀鑒定始終是中藥鑒定的基石。
藥材的分類、鑒別、質量評估是綿延千年尚未解決好的歷史難題,從此角度考慮中藥鑒定也是保障安全用藥的前沿學術課題。如同中醫臨床診病“辨證論治”一樣,“辨狀論質”作為中藥鑒定的基礎,是中藥經驗鑒別的精髓,應當認真整理繼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