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更加重視生命質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的特點。
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基層中醫館是基層中醫藥服務的載體,也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載體。
2016年2月22日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提出,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加強中醫藥設備配置和中醫藥人員配備。
2017年3月13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8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7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國醫堂),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健康干預服務,提供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
截至2020年底,全國基層中醫館總數已達3.63萬個。全國85.4%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80.1%的鄉鎮衛生院都已設置了中醫館。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診療量已經占到40%以上。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加強中醫館建設,力爭實現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全部設置中醫館,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聞得到中藥味、感受得到中醫藥文化、接受得到高質量的中醫藥醫療健康服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嚴華國說。
中醫藥服務可及性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指醫療衛生服務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應該主要由政府負責保障,全體人民公平獲得。”
隨著全國各地基層中醫館的建成,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持續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山東省建成基層中醫館、國醫堂2027個,99%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78%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江西省建設了1609個基層中醫館,中醫類醫院增加到121所,三級中醫醫院從16家增至25家,床位數從2.5萬張增至3.32萬張。
貴州省基層中醫館從211個增加到1544個,中醫類醫院從116家增加到142家,床位數從20780張增加到30452張,每千人口床位數達0.71張。
在浙江省,97%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91%鄉鎮衛生院能提供6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服務,96%社區衛生服務站和84%村衛生室能提供4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約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總量的1/3,并且,“十四五”期間,浙江將推進10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到202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實現全覆蓋。
2021年1月,安徽省亳州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明確將打造“15分鐘中醫藥服務圈”,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宣城市共建成98個規范化的基層中醫館,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蔣健介紹,“十四五”期間將加強中醫館建設,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并加強內涵建設。在中醫館提供中醫治未病、醫療和康復服務,推廣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和適宜技術,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和優質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中醫藥發展,人才是根本
基層中醫館的建設,解決了基層群眾方便看中醫的需求;培養中醫人才,是為了解決基層群眾看上好中醫的需求。
中醫館僅僅是一個平臺,平臺里最核心的是人才。
“基層中醫館里不需要研究型的高學歷人才,要的是實用型人才。既會適宜技術,又能進行常見病的診治,只要他們能夠解決老百姓的需求,就是適合基層的人才。”全國政協委員、浙江麗水市中醫院名譽院長雷后興說。
如何培養基層中醫人才?“一是加強定向培養,這是補充基層衛生人才的重要渠道;二是鼓勵已經退休的‘夕陽醫生’來基層。”雷后興說。
2019年10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擴大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中醫專業醫學生規模,在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中積極招收中醫醫師,鼓勵實行中醫藥人員“縣管鄉用”,鼓勵退休中醫醫師到基層提供服務,放寬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醫師職稱晉升條件。
2021年2月印發的《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要用5年至10年時間,評選表彰300名左右國醫大師和全國名中醫,培育500名左右岐黃學者、3000名左右中醫藥優秀人才、10萬名左右中醫藥骨干人才。
全國各地分別提出了關于中醫人才培養的規劃。
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印發的《2021年全省中醫工作要點》中提出,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協同推進中醫藥教育改革,深化醫教協同,突出高層次人才培養,加強基層中醫藥隊伍建設,擴大中醫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探索將中醫師承教育作為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加大基層中醫藥人才供給。
2021年9月份出臺的《浙江省中醫藥條例》中規定建立醫術確有專長人員尋訪制度,鼓勵一些在民間通過“師承方式”學習或者擁有多年實踐經驗、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在通過考試或考核后依法取得醫師資格。
“十四五”規劃中也強調要“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吸納更多優秀的民間中醫藥人才,保障民間特色技術療法推廣與傳承,培養多層次中醫藥人才,提供不同層次的中醫藥服務,逐步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介紹,“十四五”期間要加強中醫藥科技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建設,組織實施中醫藥創新團隊及人才支持計劃,組織遴選一批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和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培育一批具有多學科交叉創新素質和能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隊伍。
“以前基層衛生院很多中醫都轉去學習影像或者護理了,隨著我們對中醫藥事業的重視和中醫館建設的持續推進,很多中醫又回歸了。在基層建設中醫館,在基層提供中醫藥服務,既解決老百姓的需要,提升了基層中醫藥的服務能力,又有利于傳播中醫藥文化。”雷后興說。
傳播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讓群眾切實受益,同時也為中醫藥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打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我們要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中醫藥寶庫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堅持古為今用,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務于人民健康。”
近年來,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教育,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把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指出:“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持續開展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
今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進一步豐富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將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中小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價值;在“國培計劃”示范項目中設置中小學體育與健康等學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鼓勵各地將中醫藥文化相關內容有機融入培訓課程,提高教師相關知識水平。
深圳市首列“中醫藥文化”公交專線近日上線;打開手機掃一掃即可參加“健康盲盒”活動。盲盒里面除了有《中醫健康素養42條》健康折頁,還有防疫香囊等產品。用“流動的窗口”打造“流動的文化課堂”,以中醫健康素養為核心,融入中醫科普、盲盒等元素,為市民打開學習健康知識的窗口,強化市民“每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
浙江省的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4月,該省發布了全國首套小學中醫藥教材《中醫藥與健康》。同年秋季,該省率先在全國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全覆蓋。該省蘭溪市打造了“政府牽頭、學校落實、醫院配合、企業支持”的中醫藥教育“蘭溪模式”,受益學生達到10余萬人次,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積累了寶貴經驗。
上海積極推動中醫藥科普知識進校園、進課堂,率先編撰面向全年齡段青少年的中醫藥系列科普讀物,搭建起國內首個面向中小學生的中醫藥慕課科普平臺,打通大中小學實踐平臺資源,建設校園科普工作站和“百草園”。
四川省成都市通過與傳統文化結合、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與實踐體驗結合的模式,力促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通過體驗互動引導幼兒感知“神奇”中醫、家校互動傳播中醫文化知識、內外互動強化保育人員中醫文化素養等做法,促進中醫文化的啟蒙教育。
家門口,聞得到中藥味。中醫藥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人們運用所掌握的中醫藥知識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
健康,成了每個人的追求。至此,每個人,都會成為中醫藥的受益者,也會成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