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近年來,中國正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也顯示出獨特價值和重要作用。
在巴基斯坦人法迪看來,中醫發展引人注目,因為在疫情期間,身為實習醫生的他親眼見證了中醫是如何治療患者。從喀麥隆前來中國學習臨床醫學的安妮,在中國學習5年后改變了她對中醫的固有印象。在中國生活了20年的韓國人李槿和心目中,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讓他覺得神奇的是中醫藥。這三位外國人觀察到,中醫藥正進一步融入生活、走向世界。
種植:實時監控中藥材生長
江西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中醫藥界占有重要地位。法迪是江西一家中醫院的實習醫生,他剛完成了江西中醫藥大學為期5年的學習。
對于中醫診治已不陌生的他,一直很好奇中藥材是如何種植的。“每天中醫院都要消耗大量的天然藥物,這些藥材是從哪里來的呢?”為尋找答案,法迪專門探訪了被譽為中國藥都的江西省樟樹市。
中國四大傳統炮制流派中,“樟樹幫”“建昌幫”占據其二。作為江西中醫藥的代表,樟樹藥業始于漢晉,成于唐宋,盛于明清,有“南北川廣藥材總匯”之稱。千年藥都樟樹在當代仍充滿活力,一年一度的樟樹藥交會吸引著南北各地藥商,被譽為中醫藥交易“永不落幕的盛會”。
在一片占地1萬畝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內,樟樹夢達實業中藥材種植基地負責人劉世劍向法迪介紹,這里種的是樟樹的道地藥材枳殼,它的主要功效是理氣寬中消滯。
出乎法迪意料的是,當地對于這么大一片藥材種植基地,早已不是傳統的田間管護方法。在種植基地的監控室內,他看到視頻采集監控系統正實時關注樹木生長情況,以輔助人工種植作業;監控室還設有生態管理系統,通過對土壤、pH值等各種數據進行監測,實時觀測農殘、銅、鉛、鉻等元素,確保種植的藥材能達到國家標準。“對我來說,來一個中藥材種植基地參觀、體驗,觀察中藥材是如何生長的,是一次美妙的經歷。”法迪說。
研制:實驗室分析中藥成分
安妮來江西中醫藥大學學習臨床醫學專業已有近5年時間,“當面對中國、土耳其等四個國家的留學選擇時,出于對中國的熱愛,我毫不猶豫選擇了這里”。
安妮告訴記者,在喀麥隆,人們也常用草本藥物治療疾病,“那時我對中醫藥的印象還停留在針灸、拔罐等傳統療法上”。到了中國,安妮才發現,原來傳統中醫藥也能與現代科技結合得如此緊密。學習期間,她參觀了位于江西贛江新區的贛江中藥創新中心。這里主要承擔本草物質科學研究設施的預研、建設、運行和管理,并開展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
贛江中藥創新中心主任助理于偉對安妮介紹說,中心主要基于中藥中的物質組成、結構分析以及靶點等信息,進行物質層面上的分析工作。在贛江中藥創新中心內,安妮第一次體驗從藥用植物提取中藥成分的實驗過程。
于偉向安妮介紹,大科學裝置預研的主體設備是多維多通道分離純化系統,這個系統平均三天可以完成一味中藥里數百個化合物的純化制備,并實現流程自動化、智能化。這些科學裝置不僅限于研究中藥使用,還可以用于從事世界各國傳統醫藥的研究工作。
“沒想到中醫也‘很科技’。”這一認知讓安妮驚嘆,也改變了她對中醫的固有印象。明年6月份,安妮將會完成本科階段的學習,她打算繼續研究生學位的深造,“我希望回國后成為一位醫生,讓更多民眾能從中醫藥中受益”。
診療:與時俱進“潮”起來
韓國人李槿和一直對江西悠久的歷史文化非常感興趣,不知不覺間,他在江西已生活了20年,如今是江西省韓國人商會會長。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讓我覺得神奇的是中醫藥。”李槿和說,他聽聞江西中醫藥歷史悠久,起源于江西九江的“杏林文化”是中國中醫藥文化的重要標志,發祥于江西撫州的“旴江醫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醫學流派之一。
來中國之前,李槿和對傳統醫學的印象是韓醫院,“主要制作補藥,用物理方法治療腰背疼的地方”。來中國之后,看到身邊很多中國朋友在用中醫調理身體,他也漸漸開始接觸中醫藥。
“我從十年前開始,從右肩到手臂都感到很疼,還有些麻痹的跡象,晚上根本睡不著覺。”李槿和說,醫生建議他必須立即動手術。他決定先試試中醫治療,“我去了中醫院,通過針灸、按摩等方式,大概治療了2個月,最終見到了效果,身體狀況改善了很多”。
李槿和發現中醫這些年也在與時俱進,融合高精尖的技術手段,讓他大開眼界,“比如我體驗過的熱敏灸項目,它來源于傳統灸法,實際上跟傳統灸法不一樣。傳統灸法是定點一個個穴位,熱敏灸是需要尋找穴位,而且它的療效有大數據和臨床驗證支撐”。
“從臨床發現熱敏現象開始,這30多年來我們一直結合現代科研技術,歷經了多中心大樣本的課題深入研究,明晰熱敏灸的操作方法、適應病癥、臨床療效等。”熱敏灸創始人陳日新說,目前中國科學家正在針灸機制領域、臨床試驗等方面加大研究,為灸療提供更科學的理論依據。
結合了傳統中藥材和西式咖啡的“草本咖啡”銷售火爆,養生藥膳和中藥飲片走俏市場,中藥老字號品牌推出的護膚品成為爆款產品……這些年,李槿和感受到中醫藥養生保健理念變得年輕化、時尚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不僅是我自己,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中醫養生,”李槿和深有感觸地說,“中醫藥文化之所以能綿延至今,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內核不斷適應時代發展,滿足個性化的健康需求,為海內外更多人所認可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