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李大爺前些日子不小心扭傷了腳踝,臥床休息并服用了三七片,2天后感覺到胸骨后明顯不舒服,漸漸出現了吞咽困難和疼痛、燒心,5天后停止服藥,但仍有吞咽不流暢的感覺,于是來到醫院就診。醫生詳細地詢問了李大爺的病史和癥狀,檢查排除了其他疾病,又為他進行了消化道內鏡檢查,最終診斷為藥物性食管炎。
什么是藥物性食管炎
食管是連接咽部和胃、輸送食物的通道。藥物性食管炎是指因服藥方式不當、食管本身存在運動障礙或食管狹窄等原因,使藥物機械刺激食管或溶解后侵蝕食管黏膜而造成的食管損傷。
藥物性食管炎多在用藥后數小時至數天出現反應,癥狀一般包括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難、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反酸燒心等,嚴重者可能出現嘔血黑便、消化道穿孔等,或引起食管嚴重狹窄。在內鏡檢查下可看到食管出現水腫、潰瘍、出血等病變,有的還能看到殘留于食管的藥片。
常見發病原因
服藥方式在服用藥物時較少飲水甚至不飲水直接干吞藥片,以及服用后立即躺臥是造成藥物性食管炎的常見原因。
在不飲水或者躺臥姿勢下,服下的藥物不能迅速通過食管到達胃部,而是附在食管壁上,停留時間過長造成藥物在食管中溶解釋放,刺激局部引起食管黏膜損傷,甚至發生潰瘍。
如果站著服藥,用100毫升溫水送服藥物,藥物5秒內均送達胃部;坐著服藥飲用100毫升溫水,藥物約10秒到達胃內;而采取躺臥姿勢時服藥,用200毫升溫水送服,30秒后尚不能完全到達胃部。若完全不飲水,直接吞咽膠囊劑,可在食管內滯留2小時以上。
食管疾病及食管運動功能障礙本身患有食管狹窄、食管痙攣、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患者在服用藥物時,藥物更易卡頓在食管中,造成黏膜損傷。
很多老年人存在一定的心肺疾患,食管可能被硬化扭曲的主動脈及擴大的心臟壓迫,局部發生狹窄;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可能使食管的神經傳導受損,運動功能下降,藥物在食管中的停留時間延長;老年人的唾液分泌減少,也導致食管潤滑度降低,更易發生藥物的黏滯。老年朋友們常常因為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在服藥時更應注意預防藥物性食管炎。
藥物的劑型與形狀我們平時服用的藥物分為很多不同的劑型。其中,藥物口服液或顆粒溶解成的藥液在食管內移動的速度很快,通常不會對食管造成損傷。在片劑中,體積大、重量輕、圓形的藥片比體積小、重量重、橢圓形的藥片更容易造成食管內的嵌頓。膠囊則相比于片劑更容易停留在食管中引起食管損傷,明膠膠囊平均通過食管的時間約為薄膜包衣片的7倍左右。另外,緩釋劑型的藥物可能會大大增加食管損傷的風險。
養成良好服藥習慣
多數輕度的藥物性食管炎可以在停止服用相關藥物、注意清淡飲食后幾周內愈合,不需特殊治療。如果癥狀較嚴重,則需要根據醫囑采取禁食或流質飲食。
良好的服藥習慣可預防大部分藥物性食管炎。服藥時要記住多飲水,勿干吞,身直立。
在服用藥物時,如果沒有特殊要求和液體攝入限制,最好同時充分飲水(大于100毫升),不要干吞藥片。還可以在服藥前先喝一些溫開水,潤滑食管,利于藥物快速通過到達胃部。
盡量在直立的姿勢下服藥。服藥后不要立刻躺下休息,保持站立或坐著的姿勢15~30分鐘。長期臥床的患者,最好使用液體口服制劑,也可以在服藥時升高床頭或墊高枕頭,以增加上身的傾斜度,加速藥物通過食管。
用藥后如果出現了胸骨后疼痛、燒心、吞咽困難等癥狀,應停止服藥并就診,由醫生進行診斷治療以及藥物調整。藥物性食管炎患者需要注意保持清淡飲食,可選擇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牛奶、米湯等,避免粗纖維及刺激性食物,比如咖啡、濃茶、酒、巧克力以及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張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