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公司推行股份制合作“幫扶”利益聯結機制,公司設立了技術指導站,打造實驗技術支撐點,農戶自己進行培育管理,除了年終分紅外,還就種植到采收各個環節進行獎勵,這樣我們積極性越來越高,吳茱萸等中藥材就是咱們村民眼里的‘搖錢樹’。” 11月2日,年逾70的德江村農民肖時美,一邊采集吳茱萸果枝一邊娓娓道來。
幾年前,自武岡市村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德江村后,武岡市法相巖街道通過土地流轉把種植中藥材作為群眾奔小康的“跳板”。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優勢,統一采取“種植大戶+基地+農戶”產業鏈接模式,因地制宜打造1萬多畝種植基地,在與農民種植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基礎上,法相巖街道不僅將中藥材資源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而且又將產業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帶領5668人次農民增收致富。
吳茱萸的種植和管理相對簡單,它屬于一次性投入項目,第一年長苗、第二年掛果收入每畝0.4--0.6萬元,第三年畝產達2.6萬元,第四至五年畝產逾4萬,投入資金成本只需1千元左右,尤其越到后期管理更方便,像這種零風險的項目投資,可望實現連續25年收益,新澤村眾順吳茱萸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
如今,歷經8年的種植,經營項目不僅過渡到農業開發、特色種養殖、苗木繁殖等,范圍也從法相巖德江村延伸到新澤、獨山、高橋、清水亭、鄭家坪等村,甚至拓展到轅門口、大甸等其它多個鄉鎮街道。除了成立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58家外,還解決全市中藥材種植13500余人創業就業。由于種植面積高達32000余畝、年產值突破億元大關,不但鼓起農民自身的“錢袋子”,而且有效提升了村級集體經濟,變盼著政府等靠要“輸血”為擼起袖子加油干“造血”,譜寫了一曲鄉村振興的滿意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