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隨處可見藥農收獲中藥材的場景,分布在該縣各鄉鎮的一個個廠房內,工人們正忙著將牛膝、木香、貝母等中藥材清洗晾曬、加工切片,空氣中滿是濃郁的藥香。
思想破冰,土地生金。伴隨著鄉村振興大幕開啟,五峰突破性發展中藥材產業,引導廣大中藥材企業、合作社和藥農以專注求品質,以轉型謀發展,以開放建平臺,在藥材地里“刨”出了一片新天地。
專注:“藥瘋子”建起藥材資源圃
入秋以來,長樂坪鎮三教廟村,胡宗富每天都要鉆進藥材基地,查看他的寶貝。
這是一批應宜昌市某家中藥企業要求而準備的中藥材小盆景,共20多個品種。見來人驚訝,胡宗富頗為自得地說這不算什么,自己種的藥材有100多個品種。
一心專注中藥材十幾年,至今胡宗富身上的癡迷勁兒絲毫未減。
早些年,三教廟村以傳統種植為主,“村民靠天吃飯,勉強混個肚兒圓。”2009年,胡宗富偶然得知白芨市場需求旺盛、價格可觀,讓種過中藥材的他非常動心——如果能解決育苗問題,鄉親們就能種上白芨一起富起來。隨即,胡宗富開始了育苗實驗。
2010年,胡宗富一咬牙,拿出8萬元積蓄一次買回了4萬棵白芨種苗。不料,移植技術不精,缺乏科學管理,4萬棵種苗損失殆盡。“你這個架勢搞不搞得成哦。”面對質疑聲,胡宗富不信邪,第二年再將種植貝母的收入全部投入,繼續買苗種植。沒成想一年過去,苗又沒了,將近10萬元又打了水漂。
兩年試驗失敗,損失近20萬,第三年,胡宗富開始嘗試孢子繁殖育苗。種子下田,他的心也跟著到了田間,時時趴在田間觀察、測量、記錄,鄉親們笑稱他為“藥瘋子”,妻子責怪說,懷孕時都沒見他這么細心過。
三年過去了,試驗田終于長出了17棵苗,五年過去了,胡宗富的第一批白芨苗終于培育成功。在不斷的實驗、學習中,胡宗富也熟練掌握了白芨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酸堿度,還成功探索出利用特定的培養劑提升種子品質。
通過孢子育苗,一畝白芨種苗購買價格從三萬元降低到四千多元。為更好地凝聚合力、促進增收,胡宗富還創立了五峰富眾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發展社員130多戶,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51歲的村民廖忠平感慨說:“一畝多白芨收入就有兩三萬元,比以前種植傳統作物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而今,胡宗富正謀劃著聘請三峽大學專業團隊開展技術總結指導,將自己的實踐轉化成理論,他解釋說:“相關成果一旦面世,意味著只要有種莢,就可育出白芨苗。”
在中藥材中摸爬滾打,胡宗富也自有一番心得。今年他又嘗試建起了竹節生、黃精、重樓等試種基地,他笑著說:“市場瞬息萬變但總有規律,我們要隨時研判哪幾個品種效益好,應時應機帶領鄉親們投入種植,才能產生持久效益。”
在長樂坪鎮靠近351國道線旁,胡宗富與縣農科所合作建成的中藥材種質資源圃中,五峰境內的230多種藥材集中陳列郁郁蔥蔥,已被納入“天問書院”藥旅融合研學基地,2020年就有200多批次前來參觀研學。胡宗富說他已從中看到了中藥材旅游化、商品化開發的新契機。
轉型:“藥販子”蝶變“藥材大王”
隨著藥材采收季的來臨,灣潭鎮龍橋村的張祥裕又開始忙碌起來。
在他新建投產的加工廠房中,一根根牛膝正被清理切片,藥香彌漫。“根據全國主產區的產量和銷售判斷,今年牛膝行情不太好,要迅速加工銷售。”跟中藥材打了18年交道,張祥裕相信自己的判斷。
2003年,張祥裕辭職回鄉,當起了販銷藥材的小商販。他印制廣告,走親訪友,鉆天拱地找門路,拓市場,第一年,初戰告捷,銷售藥材40多噸,收入十多萬元。接下來的幾年,張祥裕每年銷售藥材50萬元以上,十多年共銷售中藥材近1000萬元。2015年,他成立五峰裕蓮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聯農戶、聯基地,用多種形式帶動農戶種植中藥材。
在合作社帶動下,灣潭鎮中藥材種植面積迅速達到2300多畝,但在銷售上賣的是原料藥材,價格低廉,利潤微薄。為了提高藥材附加值,增加藥農收入,張祥裕跑遍全國中藥材交易市場,買回機械設備,隨后又辦起了中藥材飲片加工廠,把成噸的原料藥材加工成市場需要的中藥飲片,附加值成倍增加,中藥材銷售突破1000噸,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
隨著產品越做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老廠房和老設備逐漸無法滿足生產需求, 2017年9月,張祥裕又投資200多萬元開建新廠,2019年5月新廠引進全自動生產線,效率翻倍提升。張祥裕指著正在被切片的牛膝介紹:“老機器一天只能加工一噸,新設備一天能加工三噸多。”
除了提升效率,新設備讓藥材品質更能得到保障,張祥裕拿著幾根云木香作比較:原來在切片前要長期浸泡,現在只需速蒸,藥用成分基本沒有損失,還能延長保質期,加工后可保存兩年不變質。張祥裕介紹,最近還預訂了一套新設備即將進廠,年內完成安裝后主要用于加工果實類藥材。
“在產地初加工上,我們的技術已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張祥裕自豪地說,得益于此,鄰近的興山、秭歸、恩施地區的很多中藥材都運來加工銷售,初加工產品遠銷安徽、云南、湖南、江西等地,附近群眾在此打工,一月能領到四五千元工資。
在中藥材里浸淫,在市場中歷練,而今,張祥裕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藥材大王”, 他指著辦公桌上厚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說,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掌握藥材的本質、市場的規律。
回顧自己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歷程,張祥裕感慨,主要是思想解放得比較早,自己從做小販時就全國各地跑,勇于借鑒積累別人的經驗。他說:“一窮二白的人,就是要敢于出去闖。”
“目前的灣潭鎮,依靠藥材收入百萬的有十幾家。”該鎮黨委書記康健坦言:沒有以張祥裕為代表的這批人投身中藥材,不斷探索轉型,目前灣潭的中藥材產業沒有這個態勢。
開放: “武陵藥庫”叩開高效發展大門
長樂坪鎮,是五峰中藥材種植大鎮。
在該鎮腰牌村中藥材標準種植示范基地,玄參、大和當歸、川牛膝、獨活、百步、云木香、黃精、石菖蒲、魚腥草、湖北貝母10個品種,整齊劃一有序分布。各種檢測中藥材生長環境的“新玩意”格外惹眼。
示范基地由五峰百會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聯合五峰鴻中藥業有限公司創建,合作社負責人姜宏波介紹,基地里的這些檢測設備有測蟲害的、有測氣溫的,還有測土壤濕度的,通過示范帶動,提升老百姓的規范種植意識。姜宏波表示,目前整個基地引入的是“GACP”管理體系,建立了一套規范的中藥材種植生產流程,從源頭上提升保障中藥材品質。
這是合作社與國藥集團武漢中聯藥業有限公司合作后帶來的變化。在長樂坪鎮上,國藥集團武漢中聯幫助設計的新廠房正在抓緊施工。廠房由百會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投資600多萬元新建,占地2500多平方米,具有儲藏庫、冷庫、初加工等多項功能。姜宏波介紹,屆時全鎮最主要的藥材都能在此統一加工,保守估計價值可提升15%以上。
五峰鴻中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馮世旭祖輩種植中藥材,自己從事中藥材產業39年。他介紹,原來都是老百姓自發種植生產,品質和市場都得不到保障。現在與國藥中聯,平村眾贏等公司合作,通過訂單發展,合作社與公司和全鎮1700多農戶簽訂協議,帶動大家規范種植玄參、當歸、厚樸、黃柏等品種,2020年銷售藥材900噸,產值1800萬元,新廠房投產后每年可達到3000噸的銷售量。
五峰中藥材發展中心主任王陸青介紹,像這樣的廠房,五峰牛莊、灣潭、長樂坪、采花等藥材大鎮均有建設,各地通過與知名中藥材公司合作,按標準化程序加工,有效保證了品質和價值。姜洪波感嘆縣里對中藥材產業越來越重視,自已的訂單一直做不完,每年都呈30%增長。
合作社、產業大戶的開放思維,悄然改變了藥農們的傳統觀念,促使五峰中藥材種植朝著規范化、標準化發展。目前該縣中藥材種植共涉及8個鄉鎮88個村,其中人工種植草本中藥材過萬畝的鄉鎮有3個,戶平1.5畝以上、畝產3000元以上,全村50%以上農戶參與藥材種植的重點村就有26個。
“五峰是武陵山區的‘天然藥庫’,但在經營上長期以來以農民自發、分散為主,沒有規模效益、品牌效益。”五峰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文牧說:為了突破瓶頸,我們正發揮自己優勢,順應國家大勢,搶抓市場走勢,推動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10月30日至31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湖北中醫藥大學、五峰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藥健康 助推興旺”五峰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會上專門介紹了《五峰縣天麻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五峰縣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規劃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共同編制,已基本成型,將于年內定稿。
而在長樂坪鎮藥材基地邊,書寫的“舉發展旗、走開放路、唱旅游戲、發中藥財”十六個大字,正映照著五峰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思路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