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三明醫改拉開了序幕。這一年,福建省三明市率先“動刀”,一場劍指“看病難、看病貴”的醫改在三明打響了“第一槍”。
9年來,三明醫改徹底改變了這座地處福建中部山區老工業城市“以藥養醫、以西養中”的窘境,貢獻了中醫藥醫改進程中備受矚目的地方樣本,成為中醫藥醫改攻堅克難中難得的經驗參考書。
7月6日,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生健康委在福建省三明市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將以推廣三明經驗為抓手,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因地制宜學習借鑒三明經驗,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其中提到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深化公立醫院運行機制改革,推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進一步規范醫療服務行為,落實對中醫醫院、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醫院等專科醫院的投入傾斜政策。
這幾年,全國各地有上萬人慕名來到這兒,考察學習改革經驗。“你們是怎么做到的?”事實上,三明市已經在它的行動中分享了答案——將堅持“中”字貫穿始終。
中醫服務姓“中”中醫醫療服務價值充分體現
“許多醫生改行了,有的調走了,因為開中藥沒有經濟效益,更多的人改開西藥不開中藥了。”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中心主任丁建興的一席話,揭示了醫改前三明市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困境。
中醫特色不再、中藥飲片無人問津、中藥處方量日益下降,百姓看中醫的積極性也大打折扣。不改革,中醫藥將無路可走。“一場被逼出來的改革”勢在必行。
加大醫保基金對中醫藥事業的扶持力度,制止中醫類醫院西醫化,是三明市“被逼出來”的第一步。將中醫醫療服務的價值提上去、讓百姓看中醫的花費降下來,是這場改革的明確思路。
為此,三明市率先實施了四個舉措,扭轉了三明市過去“以西養中”的尷尬局面。
實行中藥飲片和24種中醫非藥物療法醫保零起付線報銷政策,將中藥飲片和普通針刺、溫針、隔物灸法、頭皮針等治療效果明顯、不易濫用的24個中醫非藥物治療項目的門診報銷比例提高至80%。
增設中醫診療辨證論治費。在原診療費的基礎上,增設中醫辨證論治費,由醫保全額報銷,按照不同職稱設置3元至10元的四個收取標準,鼓勵和支持中醫師運用中醫思維診療。
提高中醫診療服務項目價格。中醫及民族醫診療類收費項目170項,其中價格高于省級三甲公立醫院中醫類項目100項,與省級收費項目持平的70項。
“這四個在全省乃至全國堪稱‘率先’的舉措,讓中醫醫療服務臨床價值和技術勞務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營造出政府重視中醫藥、扶持中醫藥,百姓信任中醫藥、依靠中醫藥的醫療服務氛圍。”三明市衛生健康委主任肖世宣說。
事實上,只要做幾道簡單的計算題,就可以感受到政府政策對中醫藥事業的扶持力度。
從醫療機構角度來看,在沒有加重患者負擔的前提下,一張中藥飲片處方為醫院多創造收入20元,從而極大的鼓勵醫院主動發展中醫藥。
從患者角度來看,2020年10月,三明的陳女士到三明市第一醫院中醫科門診就診于一名副主任中醫師,總費用140.25元(草藥費65.25、診察費38元、辨證論治費7元、藥事服務費30元),個人僅承擔33.05元,統籌報銷107.2元,這極大鼓勵了患者選擇看中醫、用中藥。
“在醫改之前,2012年醫院一天的處方不到100張,現在處方量是280~320張,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400張。”三明中西醫結合醫院藥學部主任夏麗珍說。
據統計,三明市門診選擇中醫藥服務人群占比從2014年的4.68%上升到目前的10.3%,百姓看中醫、用中藥的需求得到充分釋放。
2021年5月,三明市委市政府又出臺《三明市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政策對于中醫藥事業的扶持力度再度加碼。
中醫人能“中”正向激勵讓人才勞有所獲
2012年,對于在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工作的林醫生來說是倍感壓力的一年,她說,當時幾乎全科的人都在想著怎么調離或轉崗。
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收入太低。過去,林醫生所在的康復科一直是全院所有科室中收入最少的之一,因為很少開化驗檢查,開的都是中藥,治療又都是推拿針灸,工作量還特別大。除了康復科,中醫科的醫護人員也面臨著“兜里空空”的問題。
更令人憂慮的是,由于三明市醫院中醫藥人員工資大部分是財政核補,醫院引進和培養中醫藥人員存在一定的顧慮,導致中醫藥人才大量流失。
如何留住中醫藥人才,激發中醫藥人才的積極性,讓人才能“中”會“中”?三明市決心為中醫藥人才帶來實打實的“禮遇”。
三明市切實落實對中醫藥的投入傾斜政策,全市公立醫院中醫類在編專業人員的基本工資由當地財政核撥。對吃上“皇糧”的中醫藥專業人員,主管部門要對其中藥的使用率和中醫診療手段的應用進行考核,確保其姓“中”能“中”。
從2016年1月起,一套全新的薪酬制度全面運行。三明市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計算工分制”。
在新的薪酬制度下,由于中醫療法與西醫療法相比,在一個患者身上所耗時間不同,分配機制也有了改變。
根據中醫與西醫個體化診療模式的差異,將中醫治療門診工作量每人次所得工分系數相比西醫內科醫生工分基礎上上浮50%以上,中藥房單張處方工分系數在西藥房單張處方系數的基礎上上浮3倍以上。
新的薪酬制度實施以后,林醫生的收入不斷增長,工作積極性也迅速提高。
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總會計師張華金介紹,自從實行年薪制后,中醫科醫生最高年薪能拿到30多萬,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現在,按照醫院的績效考核規定,以往很多醫生不愿意去的中醫科、康復科現在也不愁招醫生了。”張華金說。
三明市寧化縣總醫院副院長彭強介紹,三明市還將中醫藥人才招聘列入考核硬指標。各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每年新招聘中醫藥專業人員要達到30%以上。
并且三明市對每年新招到的中醫藥本科及以上學歷專業技術人員給予用人單位一次性的2~5萬的人才培養補助經費。
此外,三明市還打破中西醫的壁壘,建立中西醫融合機制。明確公立醫院臨床科室邀請中醫會診的次數和比例,促成在臨床中融會中西醫的行動自覺。
這一系列舉措,足見三明市人才激勵的決心。
目前,三明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1437人,全市現有每千人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58人,主任中醫師年薪最高達到38.3萬元,相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
百姓信“中”中醫服務在基層持續“走俏”
醫改的成效如何?群眾是否滿意至關重要。
家門口就能看上好中醫,這是三明市的百姓以前未能享受到的福利。醫改之前,三明市中醫館普遍存在中醫藥人才缺乏,尤其是后備人才緊缺的問題,很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館僅有1名中醫藥人員,有的中醫館干脆放棄中醫,選擇提供西醫服務,無法形成團隊,無法形成氛圍,中醫館形同虛設,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這也給想看中醫的百姓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醫改之后,這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一組數字讓人矚目。
截至目前,三明市144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新建基層中醫館,實現基層醫療機構全覆蓋。
“梅列區徐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投入使用后,開藥取藥更方便了,不用去縣醫院取藥了。”患有高血壓的李大爺說。
“中醫館的建設是真正為我們老百姓考慮,看上好中醫,吃上放心的中藥是我們最大的心愿。”來到三元區城關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就醫的市民殷阿姨說。
如今,三明市醫改已經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更加注重中醫藥在慢病管理中的應用。
而基層中醫館的全覆蓋正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生動體現。
為做強縣級中醫服務網絡,三明市還增加財政投入,在尤溪縣、大田縣、將樂縣、沙縣、泰寧縣等5個縣新建了中醫院新院區,明溪、清流縣中醫院在原址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提升,為基層中醫服務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三明市還建立了縣對鄉、鄉對村的中醫師定期駐鄉駐村制度,著力通過薪酬制度設計,引導中醫專家到基層巡診坐診,讓基層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縣鄉醫院中醫生診療的服務,真正實現了中醫資源的下沉。
此外,三明市還組織中醫藥工作者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使中醫藥理念、方法生動起來,提高群眾對中醫藥的認識,讓中醫藥惠及千家萬戶。
邁入醫改3.0時代,三明市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步履未停……(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