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中藥板塊一騎絕塵,大漲3.78%。
中藥作為我國的特色藥品,一直受到國家政策支持。
云南白藥、片仔癀等都屬于國家級保密配方,堪稱“國寶”。
本來中藥股大漲一下并沒有什么,但這次的背景有些特殊。
上周三,一則美國將制裁中國生物科技企業的外媒報道,引發國內CXO(醫藥外包服務)企業股價恐慌式暴跌。
CXO龍頭“藥明康德”午后股價跳水,A股跌停收盤,港股大跌19.06%,并帶動其他CXO公司紛紛下跌,港股凱萊英大跌16.49%,藥明生物大跌19.24%。
CXO板塊迎來黑色星期三。
后來,這雖然被證實是虛驚一場,但板塊的下跌沒有停止,本周一相關個股繼續下跌。
美國要制裁中國藥企的傳聞,似乎成了壓垮了CXO板塊高估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眼下,資金似乎正從CXO行業退出,而中藥正在扛起醫藥的大旗。
美國接連制裁中企
為遏制中國企業的發展,美國以各種理由,把中企列入了各類“清單”。
2021年6月3日,拜登政府提出了“非SDN中國軍事綜合體企業清單”,前身是特朗普政府的“非SDN中國涉軍企業清單”。
當時,拜登政府將59家中國企業列入了該清單,且同時發布了一項新的行政命令。
命令要求,美國人不得投資清單上的企業。
12月16日,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大疆、曙光信息、東方網力、立昂技術、美亞柏科8家中國公司,被美國財政部列入“非SDN中國軍事綜合體清單”。
美國財政部以所謂“新疆人權狀況”為由,稱:上述8家公司涉及收集生物識別數據和使用互聯網監控。
而8家公司中的云從科技和大疆,已經分別于去年5月和12月,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受到美國《出口管理條例》的限制。
美國之所以推出各種“清單”,無非是因為我國在高科技領域發展迅猛,想要出手遏制。另外,也想通過這些制裁,增加在中美談判中的籌碼。
畢竟,中國不少企業的客戶或者供應商,有很大部分來自美國。
它們一旦與美國斷開貿易關系,經營會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
所以,資本市場對美方的制裁消息,很敏感。
此前據外媒報道,有美國議員要求拜登政府,將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列入美國政府經濟黑名單。
理由是認為中國打算將生物技術用于軍事目的,損害美國利益,甚至竊取美國民眾的DNA數據庫。
在所謂“國家主義”之下,美國政客用偏見,埋下了打壓中國藥企的種子。
CXO醫藥股遭重創
上周三(12月15日),關于美國要制裁國內藥企的新聞,再度傳來。
據傳聞,美國商務部計劃把20多家企業,列入限制美國企業向其出口的“實體清單”,其中包含幾家中國的生物制藥公司。
市場揣測是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凱萊英等CXO公司,這些企業海外收入占比較高。
恐慌之下,CXO個股和基金大跌。
上周三,同花順醫療服務指數(包含CXO個股)下跌2.89%。
△同花順醫療服務指數K線圖
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當天有17支醫療相關基金跌幅超5%。
其中,“易方達醫藥生物股票C”、“易方達醫藥生物股票A”、“中歐醫療創新股票C”、“中歐醫療創新股票A”跌幅居前,凈值下跌5.90%、5.88%、5.62%、5.62%。
值得注意的是,易方達的這兩只基金,在今年的所有醫療行業類基金中,業績墊底。年初至今,“易方達醫藥生物股票C”跌了23%,“易方達醫藥生物股票A”跌了22.7%。
12月16日,美國的制裁名單公布。
據美國財政部網站的信息,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新的行政命令,對中國、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4國的15家實體和10名個人實施制裁。
其中,包括中國4家企業和1名個人。
四家企業分別為,武漢遠成共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迅精化學有限公司、河北環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河北艾豚商貿有限公司,均與國內已上市公司無關。
美方的制裁理由是“打擊芬太尼等藥物濫用成癮問題”,并指控是這些企業和個人“參與了全球非法藥物貿易”。
雖然,傳聞中的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凱萊英等CXO上市藥企,均不在名單內,逃過了制裁,但它們的股價仍然“血流不止”。
本周一(12月20日),同花順醫療服務指數繼續走弱,下跌1.75%。
國內CXO的龍頭是“藥明康德”。
CXO是指醫藥外包服務組織,主要是為藥企研發、生產或者銷售藥物,細分為CRO(研發)、CMO/CDMO(生產)、CSO(銷售)三個環節。
其中,CRO指的是合同研發組織,負責藥物的研發。
CRO分為藥物發現、臨床前和臨床三個階段。
CMO指的是合同生產組織,指接受藥企委托進行生產,承接工藝流程已確定的生產項目,技術含量相對較低。
一些CMO公司有能力進行工藝研究和開發,可以在臨床前階段介入項目,相應的在CMO中間加一個D(development),即CDMO公司。
所以,CDMO是指合同開發生產組織,既負責新藥的生產工藝和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CDMO不是“CRO+CMO”。CRO負責藥物研發,CDMO和CMO都屬于藥物生產。
與CMO提供單一的研發服務相比,CDMO能夠提供從臨床前研究到商業化生產的一體化服務。
許多CMO企業,把CDMO作為長期戰略選擇。
CDMO模式有利于提升創新藥商業化生產訂單的機會,技術附加值高,盈利空間大,門檻當然也更高。
藥明康德主要做CRO和CDMO。
藥明康德的海外營收占75%,客戶是輝瑞、默沙東等知名國際藥企。
在可能被美國“拉黑”的擔憂下,藥明康德被資本市場無情拋售。4天時間,從4073億市值,跌倒3381億元,跌幅為17%。
△A股藥明康德K線圖
藥明康德是基金重倉股,盤子大。出現連續大幅下跌,很可能是有機構在跑路。
而前段時間,高瓴資本已經大舉撤退CXO。
這些年,高瓴非常看好且重倉了CXO行業。藥明康德上市前高瓴就參與了63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上市后2019年7月26日又重倉入股48億元。
然而,今年高瓴對CXO賽道的凱萊英、泰格、方達控股進行了減持。
上周以來,除了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康龍化成、凱萊特、泰格醫藥、美迪西、藥石科技等CXO公司,都走出相似的下跌行情。
這些頭部CXO公司中,有的海外收入占比都非常高。
凱萊英占89%,康龍化成占87%,藥明康德占75%,藥石科技70%,藥明生物占48%,泰格醫藥占43%。
其中,凱萊英近期兩筆高達57.78億元的大訂單,均來自“美國某大型制藥公司”。
美國對于國內許多CXO企業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貿易戰以來,美國的“實體清單”成了懸在中國企業頭上的達摩斯劍。
與美國有密切貿易關系的企業,都被“清單”搞怕了。
對岸會在何時、對哪幾家中企“動刀子”的懸疑,如同一塊散不去的陰霾。
過去是芯片,現在又來到了制藥。
中藥股扛起大旗?
今年以來,醫藥股真是不太走運。
先是國內集采的消息,無論仿制藥企還是創新藥企,只要國內業務占比高,幾乎都被“殺”了一遍。
而CXO公司中,許多服務的是海外客戶,自己不賣藥,所以具有免疫醫保、集采的屬性,成為了醫藥行業資金抱團取暖的對象。
這也讓CXO企業的估值,普遍都比較高。
有的市盈率超過了100倍。比如,凱萊英動態PE為119,昭衍新藥為128.
如今,美國制裁政策的不確定性,又給CXO行業帶來了沉重一擊。
眼下,資金似乎正從CXO行業退出,瞄向了醫藥股“最后的凈土”:中藥。
本周一(12月20日),同花順中藥指數大漲3.78%,在眾多板塊中一騎絕塵。
相比跌了一年的創新藥,中藥板塊今年的表現其實不錯。
同花順中藥指數,從年初至今漲了15%。
△同花順中藥指數K線圖
中藥似乎正在扛起醫藥股的大旗。
中藥作為我國特色藥品種類,一直受到國家政策支持。
不少品種屬于國家級保密配方,堪稱“國寶”。
我國保密中藥的方式,有許多種,包括:國家級保密、商標保護、中藥品種保護、專利保護、商業秘密保護、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以及新的保護等。
其中,國家級保密是目前國內最高保護等級,還分為絕密、機密、秘密三級。
絕密級的只有兩個,一個是云南白藥,另一個是片仔癀,保密期為永久。
機密級的保密期一般情況為10-30年。
秘密級的品種就比較多了,保密期限為5-10年。
西藥由于有完整的專利、商標等法律,向來得到了周密的保護。
在西醫的沖擊下,中醫無法在其標準規則下生存,所以國家對于有特殊效果的中醫中藥設置了保護。
一直以來,西醫和中醫的爭辯,沒有止息。
由于大眾在生活中還是看西醫較多,所以西醫比較有話語權。
事實上,中醫能經歷千百年流傳下來,必定有其功效。
而且,在國家對中藥保護下,相關企業也就形成了堅實的競爭壁壘。
由于產品獨一無二,消費者對某一款中藥的依賴性是很強的。
保密級的中藥,由此也具備不斷提價的實力。
近期,同仁堂的核心單品安宮牛黃丸提價,一粒3g裝的藥丸售價已達890元。不少消費者仍趨之如騖。
如今,在西藥公司被國內集采和美國“清單”的陰影籠罩下,中藥似乎擁有了得天獨厚的的優勢,在被市場重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