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幼學岐黃、德術兼修、學驗俱豐,將中醫的“把脈、處方”演繹得盡善盡美,用自己的活人之術和濟世之心在天地間寫下一個大大的“仁”字。
他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將自己的命運同中醫藥發展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中醫教學、科研、傳承、立法、服務經濟建設以及中醫在世界的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學術,認為中醫人要以繼承傳統方法為基礎,積極移植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的方法和手段,創造出能體現中醫特點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
接到國醫大師洪廣祥悄然離世的消息,腦子轟然一響,頓覺茫然! 這位中醫呼吸病泰斗,江西醫藥界的驕傲,因病醫治無效,駕鶴仙逝,與世長辭。
4月的南昌陰雨連綿,對洪廣祥的采訪是此生幸運之遇,卻也成為永遠無法再實現的過往。剛做完開顱手術的洪老,身體瘦弱,但眼神依舊堅毅。說起個人成績他總是寥寥幾句,而提及中醫發展、學術傳承,洪老忘卻了身體不適,一字一頓地訴說著半個多世紀的中醫情緣。
醫海覓渡 承醫家風范
洪廣祥出生于1938年12月8日,江西婺源人,漢族。1956年8月參加工作。
他創建了全國首個中醫呼吸病研究所;形成“痰瘀伏肺”為哮喘發病的宿根等獨特的學術思想體系;提出“以育人為中心,一手抓合格人才培養,一手抓經濟自我發展”,構建了經濟欠發達地區中醫藥院校產學研結合辦學模式。他是江西省名中醫,著名中醫肺系病專家。
“那時,看到家中病人接連不斷,我明白了老百姓需要好中醫,良醫濟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洪廣祥回憶起當初從醫時的經歷,頗有感觸。
因父母常年患病,揪心的病痛使他自幼萌發了從醫的愿望。家中兩位舅舅是地方名中醫,他目睹中醫藥不僅能治病,而且可以治大病。當別的孩童還在睡覺時,洪廣祥已經在背誦《湯頭歌訣》《藥性賦》《醫宗必讀》,以及《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典籍;當其他孩童還在玩耍時,洪廣祥卻跟在舅舅身后,摸索如何診脈開方。15歲時,他正式開始從醫、侍診,寒冬酷暑、春去秋來,不敢有絲毫懈怠。
1957年,19歲的洪廣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江西唯一的中醫學府——江西省中醫進修學校(江西中醫藥大學前身)學習。隨后,他邊工邊讀,順利進入江西醫學院醫療專修科繼續深造,刻苦攻讀西醫4年,立下矢志岐黃之愿,以求醫術上實現中西貫通。
畢業后的洪廣祥帶著對中醫藥事業忠實的信念和強烈的緊迫感,幾十年如一日傾全部心血于中醫藥事業上,以切身行動詮釋著“大醫精誠”。
“療效是中醫的生命”。洪廣祥在診療過程中嚴謹認真,從不放過病人癥狀的細微變化。他耐心地坐在病人床頭聽咳痰聲,判斷其咳嗽是來自上呼吸道還是下呼吸道;或拿起病人床邊的痰盂, 察看痰液的顏色,以達到精確的辨證和正確的治療。每次查房以后, 洪廣祥對每個人的病史和舌脈都記得清清楚楚, 因而分析病情確鑿有據,處方用藥得心應手。
正是源于洪廣祥在治療肺系病方面的顯著效果,全國各地慕名前來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來自港澳臺的患者。每逢他上門診,患者為了掛上一個早號,清晨四五點鐘就來排隊。酷暑時不少患者前夜就在診室外的大廳里鋪著草席等候掛號。為了滿足病患們的求治心愿,洪廣祥超負荷出診也成了家常便飯,對待病人的真誠鑄就了醫患關系的融洽。許多病人感慨道,“洪醫師待病人熱忱,態度和藹,臨床療效顯著,找到了洪醫師,治愈就有希望。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理解病人,同情病人”。
1983年,已位居江西中醫學院(現江西中醫藥大學)副院長的洪廣祥,即使工作再忙,仍堅持每周一次的專科門診和臨床教學查房,即便出差或開會前也要堅持看完門診。每逢他出診,絕對準時到崗,就是出差深夜回家,第二天也一定能準時在病床前或門診室里看到他的身影。
“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用在中醫事業上,將自己的命運同中醫藥發展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洪廣祥對自己過去的成績沒有過多提及,寥寥幾句卻意味深遠。
繼承創新 成醫界泰斗
作為我國中醫呼吸病學科領軍人之一,洪廣祥在全國創建了首個中醫呼吸病研究所,在肺系疾病的治療方面,率先提出哮喘病“三因學說”等學術新觀點。1992年,他成為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首批500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之一,199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江西省名中醫稱號,200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中醫呼吸內科學術帶頭人。
擅長治療肺系疾病的洪廣祥,最難忘的還是多年前的一個緊急病例。一位4歲的小女孩, 因感冒發燒引起支氣管哮喘,臉色發青,四肢冰涼,每分鐘心跳達到140次,能用的藥都用了,病情仍在惡化。為了挽救幼小的生命,洪廣祥連夜翻查手頭所有資料,通宵達旦地選方配藥,小女孩在他的診治下,終于在次日逐漸脫離了危險……而這一次突發事件,使得洪廣祥教授進一步掌握了重癥哮喘的用藥治療規律,并依此建立了一整套“洪式防治方法”。
上世紀90年代,不少病人由于長期、反復使用抗生素而產生耐藥性,常常因西藥治療無效求助于中醫。洪廣祥用中醫理論解釋病因,認為慢阻肺病人的肺部感染因痰熱內郁所致, 多屬正虛邪伏。經歷無數次的實踐后,他創立了抗感染1號方,經臨床反復驗證, 該藥對控制和消除肺部感染產生了良好療效。
洪廣祥的學術觀點大都源于中醫經典著作,并擷取自諸家精華,有繼承、有發展,更重視創新,輔以長期的肺系疾病臨床研究,逐漸歸納提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和臨床風格。他主張學醫首先應從研讀醫經入手;他珍視中醫經典,推崇其理論價值,但絕不固步自封;他努力實踐,勇于創新,遵古而不泥古,善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他反復強調,只有精通經典,才能正確運用其理論并有所創新。
在哮病診治方面,他提出哮喘發病的“三因學說”,即陽氣虛弱為發病的內因,痰瘀伏肺為哮喘發病的宿根,外感風寒為發病的誘因。并根據“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痰易消”“治一切血證皆宜治氣”“氣行則血行”等理論,提出了哮喘發作期的治療新思路:治痰治瘀以治氣為先。
“治肺不遠溫”,同樣也是廣泛運用的經典理論,洪廣祥認為慢性咳喘疾患總以肺陽虛、痰飲內伏、痰瘀互結為主要病理基礎,種種熱象多為標證,故臨證時,依據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理論,應排除對表象的顧忌,及時地、大膽地施以溫散、溫化、溫補、溫通等治本之方藥。該理論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后,2003年形成“全程溫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觀點,現在已成為臨床診治肺系病癥的重要學術思想。同時,在“治肺不遠溫”學術思想的指導下,依據慢性咳嗽多與鼻竅不利有關的發病特點,創制了冬菀止咳顆粒,2005年研制開發成為國家三類新中藥。
《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意思是肺的生理以肅降為主,肺病的特點是肺氣上逆,在臨床上常表現為咳喘這一基本癥狀,治療當以苦降疏利氣機為主。洪廣祥選擇以“苦降”為作用特點、以疏利氣機為目標的藥物作為組方基礎,在古方平氣散基礎上大膽創新,制成平喘新方“蠲哮湯”。該藥現已研發成治療支氣管哮喘的國家三類新中藥“蠲哮片”。
此外,洪廣祥依據他的學術觀點及臨床經驗,獨創了許多頗有療效的經驗方。如蠲哮湯治療哮病急性發作;益氣護衛湯、溫陽益氣護衛湯、丹赤紫草湯治療哮病緩解期;補元湯、復方參蛤片、蛭散膠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溫肺煎、寒咳寧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清咽利竅湯、干咳寧、竅癢煎治療慢性咳嗽;咳喘固本沖劑用于慢性咳喘病的預防等。
洪廣祥善于挖掘“古方”,對經方化裁運用,靈活變通,使經方的治療效果再提高,治療范圍再擴大。例如,他把《外科證治全生集》中的陽和湯,以及張仲景用于治療腸癰的經方——薏苡附子敗醬散、大黃牡丹皮湯方加減等,用于支氣管擴張癥的治療。正是如此巧辨善用,獨辟蹊徑,不僅為中醫“古方新用”拓寬了視野,而且為中醫藥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他帶領團隊開發新藥,獲得國家專利局發明專利3個,研制2個國家三類新中藥,研制國家級三類新藥“蠲哮片”,已應用于臨床。系列產品“咳喘固本沖劑”“復方參蛤片”“寒咳寧”“蛭散膠囊”等臨床療效獲得廣泛好評,并暢銷海內外,受到廣大患者歡迎。
洪廣祥在堅持中醫辨證論治的前提下,積極大膽地吸收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和現代醫學知識,發揮西醫辨病求因及鑒別診斷的優勢,努力掌握西醫基礎理論和實驗檢查手段來彌補中醫的不足,臨證常常采用中西醫兩種理論來指導診病辨證,并在辨證用藥的前提下,很重視選擇一些已被現代醫學證實了的,具有某些藥理作用的藥物,讓療效不斷提高。他說:“中醫學與西醫學雖理論體系各異,但有相通之處,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促進中醫學術的發展。”
醫心無塵 助校企共贏
提到江西中醫藥大學,自然免不了要提及其知名校辦企業——江中(制藥)集團,但鮮有人知道30多年前的江中制藥廠曾面臨的是破爛不堪、毫無生氣,賬面資金僅800元,幾近倒閉的局面。
“當時的江中制藥廠風雨飄搖,沒有人接手管理,學校甚至想賣掉這個廠。”洪廣祥說,“我覺得江中制藥廠有潛力,就硬著頭皮自己上陣管理。”
198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指出“要逐步建立包括資金、勞動、技術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這給了洪廣祥一劑強心劑,江西中醫藥大學黨委果斷地對藥廠進行了大膽改革,為這個校辦工廠做了一個“大手術”。1985年初,江西中醫藥大學在全校公開招聘廠長,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大膽實行廠長承包責任制,把人事權、財務權、自主經營權都交給廠長。為了爭取政策扶持,洪廣祥不知跑過多少次省政府,費盡苦心。
“改革開始的頭兩三年,學校給江中制藥廠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沒向藥廠征收一分錢,目的是‘放水養魚’, 今天的不要和少要, 是為了明天的多要, 這就是辯證法。”洪廣祥回憶道,1985年江中制藥廠建新房分房時,他就向學校班子建議, 讓江中制藥廠職工先富起來。即便學校的副教授、講師住房還相當困難,也沒有伸手向藥廠要一套房子,就是讓藥廠有發展后勁。
提拔年輕人到管理層,在多年前仍然是個非常超前的舉措。洪廣祥意識到藥廠缺人才,尤其缺少有魄力有行動力的年輕人。他向學校領導建議:重視培養年輕力量,大膽起用年輕干部。
“事實證明,當時推舉鐘虹光當江中制藥廠廠長是正確的選擇。”洪廣祥說,學校通過充分放權,增強了企業的自主權與活力。
雖然把年輕人推向了領導崗位,但學校始終沒有放松教育和引導。為了使藥廠員工團結一致謀發展,在藥廠領導班子中形成了“一個共識”(即藥廠書記與廠長只有分工范圍的側重點不同,沒有權力大小輕重之分)、“兩條原則”(即書記要有經營意識,廠長要有政治眼光)、“三個不計較”(在各種權力使用上,只要有利于江中制藥事業的發展,領導不計較誰大誰小;在各種活動的位置排列上,只要有利于江中制藥經濟的發展,領導不計較誰先誰后;在物質待遇分配上,只要有利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領導不計較誰多誰少)。
藥廠時刻緊跟國家政策,通過對市場的研判來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 用產品的“ 新”和“優”去占領市場。同時,學校和企業一同抓廉政建設、懲治腐敗,一起抓深化改革轉換內部機制, 一起抓產品質量, 強化科學管理,一起抓產品銷售, 促進市場流通。自1985年起,企業連續10 年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1995年創稅利12 億元,利稅總額在全國醫藥制藥行業中排行第七,經濟效益在全國工業企業500強中名列中藥制藥行業第一和江西省工業企業第一。江中制藥廠辦得如火如荼,效益大增,聲名遠播。
洪廣祥當年所說的“辯證法”奏效了,教學與生產優勢互補, 使兩者互相推進,相得益彰。藥廠盤活后,開始向學校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支持, 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和教工生活的改善創造了良好條件。學校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又源源不斷地向藥廠輸送,藥廠的科技和管理骨干基本上來自學校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1998年2月,江中制藥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掛牌,在全國率先實現中藥企業產學研結合。復方草珊瑚含片、健胃消食片、蚓激酶等一批又一批的科研成果投放市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效益。
“堅持以育人為中心,一手抓合格人才培養,一手抓經濟自我發展”的辦學新模式實現了校企共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時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的吳官正曾對該廠這樣評價:“江中人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創造了特區的速度和特區的效益。”
醫者仁心 做精誠大醫
“做什么就要像什么,任何事情都一樣。”洪廣祥做一行鉆一行專一行,學校、醫院、企業、臨床、帶徒……方方面面都很杰出,這也體現了他做事情抓核心、抓主要矛盾。
“我經常用中醫的東西來指導和管理工作。用中醫的經典理論分析事情。自然而然地能夠被人們理解。很多事情,我都放心地交給其他人去做,只抓重點矛盾即可”。
在擔任學校黨委書記期間,洪廣祥率先提出在全國實行聯合辦學新模式。1995年,江西中醫藥大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辦學,在教育、醫療、科研、管理、產業等方面實行廣泛的合作,學校也因此提高了辦學實力,穩定了教師隊伍,還吸引了更多中醫藥高層次人才,成為醫教研有較強“實力、活力、競爭力”的全國有影響的高校。
洪廣祥主張開放互補。江西中醫藥大學是最早接收國外留學生的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學校還與歐洲中醫聯合會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行聯合辦學。自1986年開始,學校陸續接收法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前蘇聯等11個國家的留學生來校學習,聯合開辦了“清明中醫學院”和“中法聯合中醫大學”。
作為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洪廣祥先后培養4名高徒,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0名。并先后發表學術著作與論文100余(部)篇,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特別是呼吸病的診治及科學研究為繁榮中醫藥學做出了貢獻。他強調的“四結合、四為主”的師承教學方法,即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實踐為主;中醫與西醫結合以中醫為主;辨證與辨病結合以辨證為主;繼承與發展結合以繼承為主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了師承教育的質量。
帶徒時,洪廣祥總是勸誡徒弟們,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學術,強調“有志于醫者,不僅要研究經典著作,而且要廣泛閱讀其他醫家的著述,尤其是歷代名家的著述。治學主張放眼百家,博采眾長。”他認為,中醫科研方法應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更新,其基本原則應是繼承、移植、創新相結合。
只有不停地前進,不停地修改,順應新事物的發展,才能把我們的理論、研究的成果修正得越來越精。中醫人要以繼承傳統方法為基礎,積極移植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的方法和手段,創造出能體現中醫特點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洪廣祥說。
醫乃仁術,無德不立,大醫精誠,生生不息。洪廣祥是樂傳岐黃的范本,他對中醫事業執著的愛和無私的奉獻, 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