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名中醫張恩樹從醫5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尤其對脾胃病的治療更顯特色。他提出在明確脾胃生理、病理特點前提下,臨證辨別寒熱之性,掌握證候虛實,靈活調節脾胃升降,注重潤燥關系,強調疏肝調志,重視飲食起居,提倡中西醫結合,可使脾胃調和,中州得健。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將張恩樹老師治療脾胃病的經驗整理如下。
靈活調節升降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升胃降,生化氣血,滋長精氣,為“后天之本”。脾胃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則上輸于心肺,降則下行于肝腎。若脾胃功能失司,則升降之氣機紊亂,清陽之氣不能輸布,水谷精微無以化納,濁邪上泛,中氣下陷,氣血逆亂,清竅失養。臨床上可見胃脹、呃逆、腹脹、氣墜、泄瀉、脫肛等病癥。
張恩樹診治脾胃病強調靈活調節脾胃升與降,認為“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并依據脾胃的生理功能,選用柴胡、黃芪、升麻等中藥使脾氣得升,選用半夏、厚樸、旋覆花等藥物使胃氣得降,選用炒山楂、炒神曲、炒麥芽、炒雞內金等中藥健脾消食導滯,促使胃腸氣機調暢。
張恩樹自研經驗方理氣寬中湯,由蘇梗10g,制香附10g,廣木香5g,砂仁5g(后下),陳皮10g,茯苓10g,炒枳殼6g組成,適用于治療胃氣阻滯、升降失司之證,癥見中脘脹痛,噯氣則舒,苔薄白,脈弦。此方經多年臨床驗證,收效甚好。
辨別寒熱之性
脾胃為病,易寒易熱,外感寒邪、暑邪可經口鼻而入,直犯脾胃,飲食生冷、過食辛辣亦可傷及脾胃。脾胃同居中焦,但脾病多寒,胃病多熱,兩者又可相互影響。故臨床上脾胃病每見寒熱錯雜,病邪交阻于中焦。辛溫芳香之劑易助熱化燥之弊,苦寒清熱又耗傷陽氣,合用則辛開苦降,寒熱并用,既可以調暢氣機,又清熱燥濕、溫中散寒。
張恩樹臨床上治寒常選干姜、高良姜、附片等溫中助陽;清熱常用川連、黃芩、梔子、知母、石膏等瀉火清胃泄熱。此法遵張仲景,方用黃連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等。
掌握證候虛實
素體脾胃虛弱,飲食不節,饑飽失宜,損傷脾胃;或憂思傷脾,或情志不舒,郁怒傷肝,木不疏土,氣機壅滯;或病后體虛,納差食少,導致的脾胃損傷,均為虛弱病證。脾胃運化失常,或肥甘飲食,導致氣血津液代謝失常,產生痰、濕、濁、食積等病理產物,或夾雜寒濕,或郁久化熱等實證,而痰濕濁積等反之又可損傷脾胃,形成虛實相兼病證。因此,脾胃病治療雖有虛實之別,但補土為先,以恢復和促進脾胃功能為主要治則。脾胃功能旺盛,則可充養營衛氣血,又可調節氣機、運化水濕、調和臟腑,使內邪不生。
張恩樹根據脾胃特點,提出脾以氣虛為本,以濕困為標,以氣郁為先,以氣滯為漸,以氣機升降失司為常態,歸納理脾十法為:補脾氣、滋脾陰、溫脾陽、升脾氣、醒脾困、運脾滯、消脾積、化脾濕、瀉脾熱、固澀脾腎,從不同狀態調整脾胃功能,臨床將多種理脾法合用,兼顧虛實,促進脾的運化、氣機的調暢。
注重潤燥關系
葉天士說:“太陰脾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張恩樹認為,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脾為陰土,喜燥惡濕。若潤燥失度則發生病理變化,因胃陰傷亦可耗及脾陰,脾有濕則痰濁內生,故太陰濕土,陽明燥土,每見痰濕垢濁之疾。臨床多見于氣陰兩虛,癥見胃脘隱痛如有火灼,嘈雜干噦,饑不欲食,渴不多飲,咽喉干燥,五心煩熱,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苔少或見裂紋,脈細數,常用北沙參、麥冬、石斛、玉竹、天花粉、山藥等。脾胃痰濕中阻,常用蒼術、川樸、法半夏、陳皮、砂仁、蘇梗等。年老久病者,可見脾運呆滯,胃陰耗損、脾胃俱虛之證,若健脾擅用香燥則更伐胃津,養陰專取滋陰乃益礙脾運,所以養陰健脾兼顧,益胃不宜過滋,健脾不宜過燥,揆度潤燥,方證合拍,脾胃兩助,重振中州。
重視情志與飲食起居
脾之運化賴肝之疏泄正常,肝失疏泄則脾之升降功能失常,而致肝疏泄之失常莫過于情志所傷。張恩樹認為臨床治療脾胃病要時時顧及疏肝、平肝、養肝,其治療脾胃病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木香順氣散、一貫煎、越鞠丸、四七湯等方化裁,常用藥物包括柴胡、香附、八月扎、木香、郁金、佛手、枳殼、烏藥、蘇梗、綠梅花、合歡花等。
此外,張恩樹還指出情志疾病的治療不能只依靠藥物,對這類患者也不能孟浪酬塞,與之交談解釋不僅可使患者釋懷,改變認知,開闊心胸,樹立對生活的信心,還增進醫患關系,提高治療依從性。
張恩樹在治療脾胃病時常叮囑患者要節情志、戒惱怒、少思欲,還要注意飲食,三餐規律,七八分飽,莫貪涼飲冷,少辛辣炙煿,戒煙少酒,還要起居有常,生活規律,適溫涼,避寒暑,適當運動,不可過勞。
提倡中西醫結合
張恩樹認為應注重現代醫學對消化系統疾病的認識,尤其重視胃腸鏡和病理診斷及血液生化等檢查。他認為胃腸黏膜的病理形態改變和血液生化改變,是脾胃病中醫辨證的病理生理基礎,并且將現代醫學的研究及中藥藥理學的最新認識與中醫理論相結合,臨床用藥各有側重,取得良好的療效。
張恩樹治療糜爛性胃炎、胃潰瘍常用白及。有研究表明,白及可以提高創面羥脯氨酸的量,促進創面組織中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也可以提高創面巨噬細胞的量,這些均可促進創面的愈合;對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治療時多選用一些抗菌效果好的中藥以根除HP,如炒黃芩、蒲公英、黃連、仙鶴草等;對于病理檢查出現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等癌前病變者,張恩樹善用有防癌抗癌作用的中藥,如莪術、三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
綜上所述,張恩樹在治療脾胃病時注重審證求因,用藥靈活,同時又注重中西醫結合,因此常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楊曉明 吳祝平 陶佳 潘曉星 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