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神在防治疾病、診斷疾病及疾病的預后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早在《黃帝內經》時期,即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說。
?針刺百會穴、情感區針刺的手法,需要小幅度、輕捻轉,偶伴提插,捻轉速度達200轉/分鐘以上,連續3~5分鐘。
?針刺調神的關鍵在于手法的操作,在得氣的基礎上加以電針刺激效果更佳。
近年來,包括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癔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失眠等在內的神志病發病率逐漸增高,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對于這類疑難性神志病的治療,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獲得者、首屆全國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首批黑龍江省名中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孫申田明確指出,神志病的發生與腦功能失常密不可分,故臨床應注重“治神”二字,強調以調神為本。
據此,孫申田根據多年臨床診療經驗,在西醫診斷明確和中醫辨證清晰的基礎上,以辨證論治為原則,結合大腦機能定位與頭皮表面投影的關系,制定出了獨具特色的選穴配方方案。主方選用百會、印堂、“情感區”及“腹一區”(位于劍突下0.5寸及左右旁開0.5寸,共3穴),同時辨證配穴,穴位選取不拘常穴,施以特定的針刺手法和操作,在臨床中治療上獨具匠心,屢治屢驗,療效卓著。
下面介紹孫申田調神益智法治療神志病的經驗體會及驗案三則。
神志異常調神為主
孫申田認為,現代中醫神志疾病不應僅指現代醫學精神科疾病,也應包括其他系統疾病中出現的神經精神癥狀。在治療神志疾病時,調整患者的精神狀態,使之恢復正常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所在。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的主宰,神的物質基礎是氣血,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及氣血的運行都受到神的主宰。神不但可以調節改善形體內環境,在調節內外環境協調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若神受損,調節機能失常,則可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孫申田強調,調神在防治疾病、診斷疾病及疾病的預后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早在《黃帝內經》時期,即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說。因此在臨床診療中,孫申田依據“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用針之要,無忘其神”的理論,倡導防病治病先調其神,提出調神益智法。應用此法可在糾正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調節其情志,使患者保持精神愉悅的狀態,治療時往往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選穴配方重在安神
孫申田認為,神志病多因情志失調傷及氣血所致。如長期憂愁思慮,損傷心脾,致使心脾血虛,神失所養,故神不守舍、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由肝郁化火,心神被擾,而見狂躁易怒、臥不安席;或由腎陰不足,水火不濟,心火妄動,致心悸多慮、心煩不寧。概括起來,神志疾病涉及的臟腑包括心、脾、肝、膽、腎等。同時,腦為元神之府,具有統帥人體全身各臟腑的功能,故各臟腑功能失調,亦會波及腦部而出現各類神志癥狀。
孫申田臨床治療本病時,常取穴百會、印堂、“情感區”及“腹一區”,同時辨證配伍選穴,如心悸怔忡加內關、神門,失眠健忘加安眠,狂躁易怒加太沖,心煩不寧加太溪、三陰交,對配穴的選擇不必拘泥于常穴。
孫申田認為,百會穴為手足三陽經、督脈及足厥陰肝經之會,位居頭之巔頂,為百脈聚會之處,百病皆治。《針灸大成》中記載說:“百會主諸中風等癥,及頭風癲狂,鼻病,脫肛,久病大腸氣泄,小兒急慢驚風,癇癥,夜啼,百病。”《針灸資生經》云:“百會治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盛即吐沫,心驚煩健忘。”《針灸甲乙經》亦云“癲疾……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后頂……主之”。由此可見,此穴對治療全身各種疾病均有益處,可扶正祛邪,安神定志,為調神健腦之要穴。
從西醫學角度來看,大腦額葉受損或其他原因會所致大腦額葉出現功能障礙,因而表現出一定的精神癥狀。通過大量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在對頭穴的選取上,孫申田按照大腦機能定位與頭皮表面投影的關系,選用相應的刺激區進行針刺。如孫申田臨床常選取“情感區”給予針灸治療,該區相當于大腦額葉的額極部。取印堂穴直上,入前發際處向后平刺25~40mm深,目內眥直上平行于該針兩旁還各有一穴,均向后平刺25~40mm深。同時配以經外奇穴印堂穴,減緩或消除精神性障礙,以達醒神開竅、安神鎮靜之功。
孫氏腹針療法是孫申田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微針療法,其以腹部作為人類的第二大腦,以腹腦學說和腦腸肽理論為基礎,把腹部看作是大腦的全息影像,參考現代醫學大腦皮層機能定位理論,在腹部取穴(區),通過影響腦腸肽的分泌、釋放和利用,對大腦相應部位進行對應性的調節,以促進或改善大腦的功能,使腹腦與大腦和諧配合,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治療神志疾病時,孫申田常取“腹一區”范圍,向下平刺1.5寸,對情感障礙、抑郁、焦慮、失眠等均有較好療效。孫申田認為,該區相當于大腦的額極部,與頭穴的“情感區”相似,兩區配合運用可很好地調節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有安神解郁、寧神定志之效。
針刺調神重在手法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孫申田特別強調,針刺頭部穴位時必須經過特殊的手法操作,才能使刺激信號作用于相應的大腦區域,使其功能重組與再建,達到調節腦功能的目的。
如針刺百會穴、“情感區”時,需要小幅度、輕捻轉,偶伴提插,捻轉速度達200轉/分鐘以上,連續3~5分鐘。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刺激時間、刺激頻率加刺激強度才能達到一定的刺激量,使刺激信號能深抵大腦額葉結構,如達不到相應的刺激強度及刺激量,是難以取得最佳針刺效果的。因此,針刺調神的關鍵亦在于手法的操作;同時在得氣的基礎上,加以電針刺激效果更佳。
針刺“腹一區”時,孫申田強調,要注意針刺的角度,以15°斜刺入皮下,針刺時注意避免刺傷重要臟器。首先于劍突下0.5寸穴位處,針尖向肚臍方向刺一針,然后在其左右旁開0.5寸穴位處分別刺入,3針方向平行向下,施輕度手法捻轉,必要時可通電針刺激。下舉三則病案詳述之。
醫案舉隅
案1患者,男,52歲。患腦梗死1月余,被家屬抱入病房。患者表情淡漠,沉默少言,善悲欲哭,不思飲食,進食飲水均不嗆咳,左半身不遂,舌紫暗、舌苔黃膩,脈弦滑。查體:左上肢抬舉無力,上肢遠端手指功能活動尚可,左下肢肌力Ⅲ級。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頭部CT顯示:右側外囊部低密度灶。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現血壓150/100mmHg。診斷中風后抑郁。
主穴:百會、“情感區”、印堂、“腹一區”;配穴:“運動區”、完骨、廉泉及患側肢體常規選穴。初診行頭針3分鐘后,患者患側肢體可抬離床面,囑家屬將其扶坐床邊,患者可自行站立,再次行頭針3分鐘后,患者可自行走動,針刺40分鐘后,患者可自行步出病房。次日患者精神狀態有所改善,能主動與醫生交流。針灸6次后患者精神狀態進一步好轉,主動與人交流,飲食正常。針灸18次后,精神狀態如常人,左側肢體活動基本恢復正常。
案2患者,男,65歲。初診主訴:精神萎靡,悲觀厭世,伴食欲減退,失眠,心悸,乏力,頭暈,甚至有自殺念頭1年余,同時伴失眠癥狀。先后到多家醫院就診,服用舒樂安定等藥物,睡眠改善不明顯。后到精神病專科醫院,靜點氯硝西泮,口服舒眠膠囊等藥物,效果亦不顯著,出現徹夜不眠、坐立不安、煩躁、不愿與人交流等癥狀,并出現尿潴留,需插導尿管。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舌質紅,脈弦細,診斷:抑郁性神經癥伴頑固性失眠。
主穴:百會、“情感區”、印堂、“腹一區”;配穴:內關、神門、三陰交、太溪、照海及太沖穴。針灸6次后,氯硝西泮靜點量逐漸遞減,失眠癥狀有所緩解,每日睡眠可達5~6小時。針灸12次后,靜點藥物及口服藥物停用,睡眠保持5~6小時。針灸18次后,尿潴留現象明顯好轉,可自主排尿,睡眠維持5~6小時。針灸24次后,神清語利,主動與人交流,恢復如常人。隨訪1年余未復發。
案3患者,男,71歲。因突發頭暈目眩,不能運動,緊急到醫院就診,后出現神昏譫語等癥狀。頭部CT示:蛛網膜下腔出血;血管動脈造影示:血管動脈瘤兩處。繼而采用手術治療,術后恢復期呈現精神情志異常,煩躁不安,罵嚷叫號,不避親疏,打人損物,左側肢體活動不利,扶持略能行走,伴有飲水嗆咳,不能自主進食等癥狀。既往高血壓病史。舌質紅絳,脈弦滑有力。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伴精神障礙。
主穴:選取百會、“情感區”、印堂、“腹一區”;配穴:完骨、迎香、地倉、廉泉及左側肢體常規穴位。針灸6次后,精神狀態明顯改善,能主動配合治療,進食水不嗆咳。針灸18次后精神癥狀顯著好轉,語言較流利。針灸24次可辨認方向,主動語言增多。針灸32次后基本恢復正常,隨訪至今未見復發。(本報記者衣曉峰劉效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