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春,女,1964年生。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第二批名中醫師承項目指導教師。其師承國醫大師孫光榮、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陳寶田,從事臨床醫療、教學及研究工作30余年,中醫理論功底深厚,臨床經驗豐富,擅長心血管疾病、風濕免疫病及內分泌代謝疾病等內科雜病及婦兒常見病的診治。
組成:荊芥穗10g,連翹30g,當歸10g,川芎10g,生地15g,丹參15g,白芍10g,柴胡10g,枳殼10g,防風10g,白芷10g,桔梗10g,薄荷10g(后下),甘草10g,黃連10g,黃柏10g,黃芩10g,梔子10g,粉萆薢30g。
功效:散風、理氣、活血、瀉火、解毒
主治:以紅腫熱痛為特征、以火郁血瘀為病機的皮膚黏膜炎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痤瘡、濕疹、過敏性皮炎、銀屑病、帶狀皰疹、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等。
用量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方解:荊芥連翹湯源于明朝龔廷賢《萬病回春》,后由日本名醫森道伯加味而成今日之荊芥連翹湯。其由養血活血之四物湯、清熱解毒之黃連解毒湯以及疏散理氣之四逆散加荊芥、防風、白芷、桔梗、薄荷等祛風達表之品組成。周迎春全面繼承了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陳寶田教授運用荊芥連翹湯的經驗心法,并根據個人的臨床心得改良了荊芥連翹湯。
以紅腫熱痛為特征的皮膚黏膜炎性疾病病機多為火郁血瘀。治療火郁病證,清熱瀉火當為不二法門,且于寒涼清解藥中酌加數味風藥,可使得瀉火而無寒涼遏邪之弊,散邪而無升焰助火之虞。風藥與清熱藥配伍,有相輔相成之妙,即方中黃連解毒湯與四逆散、荊芥、防風、白芷、桔梗、薄荷等風藥的配伍。對于血瘀之證,除了單純活血化瘀外,當循“治血先治風,風行血自通”之法,將風藥與活血藥同用,可協同增效,即方中四物湯與諸風藥的配伍。對于火郁血瘀之證,清熱解毒與活血化瘀本是常法,又更有大隊風藥斡旋其中,此方便勢大而靈動,則熱自清,毒自解,風自散,血自行。
周迎春深諳荊芥連翹湯配伍之奧妙,在不違背組方原則的條件下,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將原方進行了改良。四物湯究竟活血之力有限,故在原方基礎上加丹參一味。丹參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善療風而散結,性平和而走血。《本草便讀》云:“丹參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余,為調理血分之首藥。其所以療風痹去結積者,亦血行風自滅,血行則積自行耳。”其祛瘀散結之功于皮膚黏膜炎性疾病最相適宜。
此外,火郁之證除清解與發散之于上外,還需通利二便于下,如此清上而暢下,便可使有形無形、上下表里之諸多熱邪悉數散盡。故在原方加用粉萆薢一藥。《滇南本草》稱萆薢“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濁”,《藥品化義》云其“性味淡薄,長于滲濕,帶苦亦能降下”。粉萆薢為泌別清濁之代表藥,其實更是通利二便的不二之選。元·滑壽在《十四經發揮》中有“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之論,“泌別清濁”之意即“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即通利二便。如此一來,荊芥連翹湯在法度上更趨完善。對于皮膚黏膜疾病,只要辨證準確,投以本方,往往有顯著療效。(南方醫科大學胡昌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