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進入大寒節氣,大寒的重要性在一些民間諺語中早有體現,如“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大寒白雪定豐年”等。從中醫五運六氣角度來說,大寒節氣是氣運交接的節點,從此時便進入壬寅歲氣化運行模式。《黃帝內經》強調“必先歲氣,無伐天和”“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現結合壬寅歲運氣特點分析,給出養生治未病建議,供大家參考。
壬寅歲運氣常位分析
2022壬寅歲,為木運太過,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屬于運氣同化之“同天符”,因運生氣,又為小逆之年。初之氣(1月20日~3月19日),客氣少陰火,木火相得,“風勝乃搖,寒乃去,候乃大溫,草木早榮”,春天會如約而至,但要注意預防溫病發生。二之氣(3月20日~5月20日),客氣太陰土,風不勝濕,春季雨水時至,注意倒春寒。三之氣(5月21日~7月22日),客氣少陽火,夏季偏熱,“善暴死”,心腦血管病患者需格外注意。四之氣,客氣陽明燥金。五之氣,客氣太陽寒水,秋高氣爽,冬季應時而至。終之氣,客氣厥陰木,冬季較往年多霧、多風。
全年整體運氣特點,木運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溫氣流行,金政不平,以風火相煽為特點,對人體肝、肺、脾系統影響較大。但是“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運氣變化受多因素影響,具體還以實際為準。
大寒養生注意事項
順時調攝護“生氣”
大寒過后陽氣萌動生發,應遵循《黃帝內經》四時調養原則,順應生發之氣。起居上,應早睡早起。注意調暢情志,保持良好心情,以疏肝養肝;適當增加運動量,選用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傳統養生功法。
佩戴香囊辟疫氣
佩戴香囊辟疫是傳統民俗。推薦1款自制辟瘟香囊:藥取羌活5g、大黃5g、柴胡5g、蒼術5g、細辛5g、吳茱萸5g,上六味藥打粗粉,裝香囊。置于室內通風處,或佩戴胸前,夜晚置于枕旁,適時更換。既往有花粉、香水等過敏者慎用,并注意防止兒童誤食。
參以方藥調“運氣”
運氣方藥:柴胡5g,制半夏5g,炒黃芩3g,生甘草5g,薄荷5g,當歸5g,白芍5g,枳殼5g,草蔻仁5g,生姜3片。此方源于清代學者王勛《慈航集三元普濟方》,是依據壬寅歲運氣特點所組之方,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飯后半小時服用,每周1~2劑。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食療組方
萵筍炒豆豉
根據運氣理論,大寒時節宜以咸寒調上,以辛涼調下,以酸和調中。萵筍性涼、味甘、微苦,利五臟、通經脈。豆豉性平、味咸,歸肺、胃經,可和胃除煩,解毒,去寒熱。《本草匯言》載其“治天行時疾,疫癘瘟瘴之藥也”。
做法:萵筍250g(切絲或片),豆豉25g,蒜泥等適量調味,植物油煸炒。每周2~3次。
覆盆天麻湯
針對初之氣,少陰君火客氣,宜治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酸收之。天麻,味甘、性平,歸肝經。覆盆子,味甘酸、性平,入肝、腎經,現代藥理學發現其有抗禽流感病毒功效,對心血管亦有保護作用。
做法:以覆盆子30g、天麻20g、排骨100g、生姜適量,煲湯。每周1~2次。
加味三豆湯
根據“歲谷宜丹,間谷宜豆”,推薦此湯。
做法:黃豆、黑大豆、赤小豆、綠豆各30g,加水適量,小火熬湯,可加冰糖調味,亦可配粳米煮粥。每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