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鍋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習慣,北地嚴寒,少產米麥,人多肉食,吃火鍋簡便快捷,不需過多烹飪,適合遷徙途中隨處就餐,還熱氣騰騰,對寒帶地區人的腸胃十分有益。
傳說乾隆帝第一次辦千叟宴是在乾隆五十年的正月初六,當時場面宏大,實為空前,但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原來當日各色菜品均由御膳房承做,由于距離較遠,待傳入殿中時,早已冰冷,令不少老人回去后直鬧肚子。十年后,乾隆帝又打算在正月再辦千叟宴,這回便選擇了吃火鍋,巧妙地化解了這道難題。后來吃火鍋便成了北京飲食界的一道風景,一入冬,四九城的大小涮肉館便生意興隆。
老北京人吃涮鍋,主要是涮羊肉片,所涮之肉有大小三岔兒、上腦兒、磨襠、黃瓜條兒等品類,這些都是羊身上肥瘦均勻、最適合涮著吃的柔嫩部位。涮肉的肉片,要切得薄厚得宜,有經驗的廚師,每斤肉可切出紅白分明、肥瘦相間的羊肉一百多片,大小均勻,一般長六寸、寬一寸五分、厚半分。這樣的肉,放在鍋中易于夾取,入水即熟,入口細嫩且有嚼勁。
涮肉之前,先在鍋內冷水中投入蔥段、姜片、口蘑、干蝦仁,即為鍋底,待其沸騰、香氣大出后,便可以涮肉。食用前,還要以韭菜花、辣椒糊(不擅食辣者,可不用或代之以炸辣椒油)、紅腐乳、芝麻醬調制成蘸料,一旁準備好切碎的蔥花和香菜末,根據個人喜好自助添加。
與涮鍋一同吃的還有芝麻燒餅和糖蒜。春季新蒜一下來,用白糖、米醋、桂花帶皮腌制,到了冬季,已腌透入味,它酸、甜、辛而不辣,特別能解膩。
待到可涮之物吃光,剩下的半鍋涮肉湯一般也不會浪費。可下一把綠豆摻白面搟的雜面條,就著碗里不多的蘸料吃干抹凈,一頓豐盛的涮羊肉這才宣告結束。
說起這吃火鍋的好處,主要是能夠溫煦人體。羊肉本身性溫,入脾、胃、腎、心經,能助元陽、補精血、療虛損、暖中焦,取細嫩易消化的部位涮而食之,既美味,又容易消化吸收。再加上蘸料中有與羊肉一同吃的韭菜花、辣椒糊、蔥花、香菜末等辛香走竄之物導引,不光五臟六腑,連同四肢百骸都是溫暖舒適的,真可謂冬令進補之佳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