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在很多方面都有充分地體現,不論是為人處世,還是修身養性。但是大家一直以來不太關注的是孔子的養生之道。
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一直在思考人長壽的問題。《論語》中道出了孔子養生的一些理念。我對此加以梳理,希望有益于大家。
謹慎用藥
孔子有三慎,齋、戰、疾。齋戒要慎重,表現的是對祖先之敬。對戰爭的慎重,是對社會安定負責。對疾病慎重體現了其對待生命的態度。
一次,孔子生病了,季氏的一個家臣聽說后,就向孔子饋贈了一些藥物。孔子看到藥之后說:“丘未達,不敢服。”孔子很謙虛地說,我對醫藥不是很懂,所以不敢喝。其實這表明了一個非常慎重的態度。“是藥三分毒”,醫藥的服用不可不慎。
飲食講究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糧食舂得越精細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吃的時候要細嚼慢咽。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
色惡,不食 食物顏色變得不好看,不吃。顏色變化只是表象,很可能已經從內部開始腐爛了。
臭惡,不食 食物的氣味變了,不吃。
失飪,不食 烹飪不得法,不吃。
不時,不食 不是正當季的食物,不吃。吃東西要對應節氣時令。
割不正,不食 食物切得部位不對,不吃。比如豬的脖子上有很多淋巴,這些部位不能吃。
不得其醬,不食 沒有合適的醬料,不吃。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食氣來自于主食,孔子吃肉會就著主食吃,肉的量不超過主食。
唯酒無量,不及亂 只有酒不規定分量,以不至喝醉為度,表示飲酒要有節制。
沽酒市脯,不食 從集市買的酒、肉干,不吃。孔子認為這些食物沒有質量保證。
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對姜是非常喜愛的,但不會多吃。
祭于公,不宿肉 參加國君祭祀典禮分到的肉,不能過夜,當天用完當天吃。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在孔子的年代,祭祀用肉要在祭壇上放置到第二天才可以被拿下來。孔子認為如果放置超過了三天,就不要再吃。
依禮而行
孔子一生都在踐行“禮”,每做一件事都有一定的規范。平時生活起居,合理恭敬,飲食小心謹慎。孔子告訴子貢說:“吾坐席不敢先,居處若齋,飲食若祭。”
關于吃飯睡覺的禮儀,孔子指出“食不語,寢不言。”在中醫的觀念中,養形的同時,還需要注重養神,而養神很大的一部分在于少言少語。
正是因為這種有禮有節有規律的生活和慎重的人生態度,在古代那么差的衛生環境條件下,孔子仍活到了72歲高齡。(鄧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