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上至王孫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對健康生活有著天然的向往。“養生”這一寄托了華夏子孫對生命敬畏的詞匯,在現代社會被一次次熱捧,在民間引發一波又一波中醫養生熱潮。然而養生雖熱,但當五花八門的中醫養生信息充斥現代人的生活時,如何擺脫盲目養生,選取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學術繼承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體質與生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醫體質養生學》教材主編倪誠從當前全民養生熱現象入手,澄清現代養生誤區,解讀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的正確方法,為您解開中醫養生的困惑。倪誠介紹說,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是我國中醫體質學創始人,制定了我國首部體質辨識行業標準,為中醫原創科研成果進入國家公共衛生體系作出歷史性突破,其開創的中醫體質學為國人養生建立了個體化模式,為實現健康維護與促進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啥要個體化養生
56歲的王阿姨人有點胖,還有高血壓,自從退休后就開始跳廣場舞,是社區廣場舞“骨干”,近半年來更是到了癡迷的程度,無論刮風下雨,每天晚上吃完飯就早早下樓去跳廣場舞。讓人沒想到的是,今年冬天王阿姨在一次跳廣場舞過程中突感胸悶、疼痛,幸虧及時被送到醫院,被確診為急性心梗的王阿姨經過一晚上治療脫離危險。回憶其當時的情況,仍心有余悸的王阿姨充滿疑惑地說“跳廣場舞本想鍛煉身體,怎料卻差點丟了性命。這到底適咋回事兒?”
倪誠指出,像王阿姨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現代人養生往往步入一個“大眾化養生”誤區中。就比如說,廣場舞是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但也要因人而異,若是運動過量、方法不當,同樣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除此之外,大家耳熟能詳的冬令進補吃羊肉,本意是好,可有些人一吃就上火,養生不成反倒傷身。生活中像這樣的大眾養生誤區不可枚舉,倪誠強調,養生方法很多,但采用大眾化的養生方式卻往往舍本求末,任何一種養生方法都不可能適合每一個人,不同的個體都應根據自身情況訂制屬于自己的“個體化養生方式”。
怎樣解讀“個體化養生方式”?倪誠介紹,人與人之間的確存在個體差異現象。從中醫養生角度出發,制定個體化養生方式的抓手是“體質辨識與調理”,也就是說要先辨體,各種體質的人都有其基本特征,比如陽虛體質的人怕冷,一年四季就可以吃羊肉,不受季節的影響,怎么吃都不上火,而陰虛體質的人吃羊肉就會很容易上火,這是由體質差異決定的。
倪誠告訴我們,個體化養生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強身,不僅要活得長還要活得好;二是防病,現在很多人得病與否是以西醫體檢指標為衡量標準,但是有些人體檢指標沒有問題,但需要調理亞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的發生或復發,比如春天花粉癥來了,過了季節就沒有了;哮喘來了,用了含有激素成分的噴霧劑,癥狀很快得到緩解,但是不能防止復發,這是個體化養生的兩個落腳點。
個體化養生分兩步
個體化養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分辨體質、調體質兩個步驟。
自2009年《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成人版)標準正式發布以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老人版)也于2013年發布。該標準通俗易懂,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為大眾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最權威、最規范、最科學的依據。老百姓可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衣食住行等方面問卷調查,參照《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了解自身的體質,主動掌握自身健康美麗的“金鑰匙”。
如何調體質呢?倪誠介紹,調體質的最終目的是調健康狀態。人的健康狀態有四種,健康無病、亞健康、得病、病情反復。而調體質是為了更好地“無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變、病后防復”。談及偏頗體質是否可以還原成平和體質時,他指出,一般來講,體質形成分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兩部分,對于后天所導致的,比如一些女同志生孩子之前是“水蛇腰”,生孩子之后是“水桶腰”,這完全可以通過調體質還原成原來的身材。但是對于一些先天稟賦的體質,我們不能刻意讓人還原成平和體質,但是體質肯定是可以改善,最重要的是調整四種不同的健康狀態。體質有一定的遺傳性,比如父母是“四高一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與肥胖)患者,按照西醫的標準,他們的孩子如果化驗指標正常就認為是沒有病的,但是從中醫體質角度來講,孩子已經是“四高一胖”的高危人群,如果不進行痰濕體質的調理,早晚要發展成父母輩一樣的病。
因此,一旦被判斷為某一種偏頗體質,雖然還沒有發病,卻被判斷某一種疾病的高危體質人群,在沒有得病之前,就早預測、早預警、早干預,這樣就可以阻斷或延緩疾病的發生,甚至是發展,這也就是個體化養生的關鍵。
面對如今鋪天蓋地的養生信息,倪誠提醒大眾,一定要把握分寸,理性抉擇,要選擇專業科學、安全有效的養生方式,總之體質調理是長期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銖積寸累地長期堅持。(董魯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