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王風》有一篇《中谷有蓷》,大意是說一個女子看到干枯的“蓷”(tuī)后有感而發,感嘆自己沒有嫁對人,邊哭邊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這里的“蓷”究竟是何物,為何有這么大的感染力,讓女子悲從中來?
其實,“蓷就是益母草。《爾雅·釋草》載:“萑,蓷。”晉代郭璞注:“今茺蔚也。葉似荏(萑),方莖,白華,華在節間,又名益母。”益母草入藥可治療多種婦科疾病,碾碎敷面還可以美容,葷煮素煮則成為美食佳肴,下面就來詳細講講。
宜于婦人
中醫認為,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調經通經、利尿消腫之功效,是婦科常用良藥。古人認為,“其莖方,類麻,故謂之野天麻。”所以,益母草又有豬麻、坤草、益明等多個俗稱。《本草綱目》載:“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充蔚。其功宜于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稱。”
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實皆能入藥,但功效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其籽有毒應慎用。
駐顏澤面
女性以益母草敷面美容古已有之,唐《新修本草》載其可“駐顏澤面,減少皺紋,長期揩洗,顏面如玉色”。《外臺秘要》一書就記載了武則天以益母草美容的事,“則天大圣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初將此藥洗面覺皮膚光滑,顏色光澤。經十日許,特異于尋常,如經年久用之,朝幕不絕,年四五十婦女,如十五女子”。北宋歐陽修在《新唐書》中亦記載“太后雖春秋高,善自涂澤,雖左右不悟其衰”。可見益母草美容效果之顯著。益母草天然無污染,不含鉛等重金屬,且益母草偏堿性,用以敷面時可以清除死皮及毛孔中的油垢,用后讓人看起來容光煥發。
味美可食
許多草本植物都可藥可食,屬于藥食兩用之品,益母草同樣如此。我國許多地區均將益母草當作蔬菜食用,廣東潮汕一帶認為益母草有活血消瘀的功效,是煲湯佳品,葷素均可,男女適用。
自然界中類似于“蓷”的草本植物還有很多,它們在古老的《詩經》中出現,在現代藥房里出現,還在人們的餐桌上出現,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好好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