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報道稱,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教授團隊發現新冠治療新藥千金藤素,并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說明書顯示,10μM(微摩爾/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狀病毒復制的倍數為15393倍。
在全球飽受新冠疫情肆虐之苦背景下,此則消息一出,“千金藤素”便迅速躥紅,成為了流量密碼,更是引爆資本市場狂歡。
那么,撥開云霧,這一“網紅”究竟是何來頭?而概念引發的市場熱捧,又為何迅速“降溫”?
千金藤素:從何來?
千金藤素,別稱千金藤堿、頭花千金藤堿或千金藤啶堿,是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千金藤的根或莖葉提取物,主要來源于地不容、云南地不容和金線吊烏龜等。據研究,目前千金藤素主要是從地不容中提取出來的。
據童貽剛教授介紹,研發團隊早期發現穿山甲冠狀病毒與SARS-CoV-2新冠病毒高度同源,便把穿山甲冠狀病毒作為篩選工具,在5000多種化合物(包括大量的中藥單體化合物)中逐一篩選,最終,體外活性最好的中藥活性單體千金藤素從中脫穎而出。
2020年3月1日,童貽剛團隊就將論文《利用新冠相關冠狀病毒模型在臨床批準的藥物中尋找用于治療新冠的藥物》在線公開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文中披露了相關研究結果:將穿山甲冠狀病毒與2406種臨床批準藥物相比后,發現千金藤素、塞拉菌素和鹽酸甲氟喹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在藥物。之后,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效果也得到了美日科學家的研究證實。
據藥智數據顯示,與千金藤素相關的藥物是千金藤素片,目前有四家藥企擁有該產品批文,分別是沈陽管城制藥有限公司、云南白藥集團旗下兩家公司和云南生物谷藥業。現下,千金藤素片說明書的功能主治為用于腫瘤病人因放療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
不過,童貽剛教授在5月16日的直播中也提到,上述四家企業也僅僅只是有批號,并未生產。相當于,千金藤素相關藥物尚處于研發階段。
一石激起千層浪,概念股“一日游”
可是,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但凡沾上新冠概念的,不管是新冠檢測、新冠疫苗還是新冠藥物等,總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一些公司也變得炙手可熱。
“網紅”千金藤素抑制新冠病毒概念的“加持”,使得A股市場開始發酵,不少真假千金藤素概念股一度大漲。
5月16日,華北制藥、步長制藥、云南白藥、千金藥業、大理藥業、阿拉丁等多家國內藥企股價大漲,背后原因多是投資者關注到這些企業可能或多或少涉及“千金藤素”。
但實際上,這些因“千金藤素”暴漲的公司里,真正跟“千金藤素”有關聯的公司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沒有千金藤素相關產品,即使云南白藥和生物谷具有千金藤素片的注冊批件,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最令人詫異的是千金藥業和大理藥業,兩者可以說都與“千金藤素”毫不相干,前者只因名字里有“千金”二字;后者只因跟云南白藥旗下的大理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撞名了。
云霧之盛,也終究是頃刻而訖。
一片漲勢下,多家相關公司在16、17日發布公告,或澄清沒有相關產品,或表示公司擁有的“千金藤素”產品銷售額極小。
于是,截止5月17日收盤,千金藤素概念開始退潮,多只概念股應聲收跌。
無所謂“神藥”,還需臨床“開生面”
千金藤素帶起來的這場喧囂,背后反映的是民眾的焦灼心態——在經歷了連續3年的疫情煎熬后,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大家都急切盼望有一種“神藥”解決問題。但是,科學終歸要回歸到“小心求證”。
畢竟童貽剛教授團隊的實驗數據來自體外實驗,發明專利是用穿山甲冠狀病毒做的,雖然它和新冠病毒高度相似,但科學容不得任何一絲一毫的差別,所有細節都需要實驗和數據去驗證。
目前的千金藤素才剛剛經歷藥物發現階段,只能說是有望用于治療新冠,這僅僅只是開頭。臨床試驗才是真正檢驗一項發明成為藥品的核心環節,它能否進入動物實驗、人體一期二期三期臨床試驗、上市審批等環節均存在不確定性,距離成為真正能夠用到人身上的藥物,還遙遙無期。同時如果要將化合物推向市場,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那企業的經營策略和預期就要有超前的調整,去應對市場可能的變化。
如果疫情的增加和傳播可以被新藥阻斷,這當然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對于千金藤素,我們或許可以期待,目前還遠遠沒到歡呼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