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單向玻璃,將國醫大師周仲瑛的診室和緊鄰的示教室分隔開,這面設置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大師周仲瑛傳承工作室內的玻璃,方便了更多學生同步跟診,同時,見證著診室里發生的“傳承”故事。
幾千條鉛筆寫下的批注,是周仲瑛用來與學生交流的工具。幾十年來,他為學生和同事修改審閱文章時,一直用鉛筆做批注,意在表示學術上與學生的平等地位。
7.8萬份病案,是周仲瑛幾十年從醫的臨床精粹。工作室的老、中、青三代付出了十余年的時間,從中提煉總結周仲瑛的學術經驗,接力完成這份厚重的“傳承”使命。
自2010年國醫大師周仲瑛傳承工作室建立以來,周仲瑛就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傳承”這件事上來。十余年來,他帶領弟子們以病案研究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探尋出一套醫教研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傳承模式。
善用“大數據” 從病案中發現傳承規律
“如何傳承國醫大師的經驗,當時在全國并無藍本可依。”工作室主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葉放坦言,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找到傳承的思路與方法,成為擺在工作室成員面前的難題。
周仲瑛深知,病案是中醫學術傳承的最佳載體之一。病案不僅是名醫醫療活動的真實記載,而且反映了歷代醫家寶貴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尤其是那些“有頭有尾”的有效病案,多是中醫學術創新的源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早在2003年,以病案為核心的深化研究就成了周仲瑛學生們學術傳承工作的重要環節。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研究方法,對大量病案的研究仍流于表面,無法形成體系。葉放說,對于像周仲瑛這樣的國醫大師,臨床以審證求機為核心,活化辨證為主要診療特色,在總結其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時有較大難度。
為了解決病案研究的難題,2009年,周仲瑛和學生們請來清華大學的數理統計學專家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的專家,試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找到一種能夠進行臨床診療數據的檢索、分析和知識發現,輔助師徒傳承、診療經驗及學術思想的方法。
“工作室與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計算機學院的專家教授一起,反復溝通,在他們了解我們提供病案資料的結構特點和分析目的之后,設計出相應的數理模型。”葉放介紹。 工作室已經積累了自1980年代以來弟子跟師學習抄方保留下來的紙質病案,及2003年以來的電子病歷。工作室與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計算機學院合作,將足夠多的名醫病案結構化、層次化,建立名醫病案計算機查詢輔助系統。
葉放介紹,比較理想的傳承研究結果是:臨床隨機選擇一個患者,將其主要證候信息與名醫病案進行比對,通過計算機輔助系統,可以迅速找到病案庫中與該病例證候等信息最為相似、接近的名醫病案,學生只要通過簡單比對,就可以按此名醫病案給該患者開出類似處方,并取得與名醫直接診治相似的療效。要實現這一目標,一是要存在足夠多的名老中醫醫案,二是名老中醫要親自把關認可。
通過臨床信息采集系統,工作室又建立了“名醫病案知識數據庫”,利用名老中醫臨床信息采集系統,將病歷資料中所有與診療有關的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訴、癥狀、體征、診斷、病機、治法、方藥等錄入采集系統,形成結構化數據庫,要求內容全面、真實、完整、準確。
“采用大數據分析方法,突破了現有研究方法的瓶頸,使實時保存、整理和挖掘名老中醫臨床經驗成為可能。”葉放說,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繁重、浩瀚的病案整理工作變得更加高效。
研究團隊針對大樣本醫案,探索逐步建立圖文影音全維度的數據庫,并開展創新性的圖像識別、視頻挖掘及文本智能算法優化設計等傳承性工作。工作室骨干、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朱垚表示,在數據庫建設中,有一些經驗是周老“心中明白”“說得清楚”的,就可以總結其規律,以便更好地傳承。也有部分結果是周老本人在臨床中確實應用,但其本人尚未提煉的一些經驗,是對周老臨床經驗的新發現,可以加以匯總,充實豐富中醫理論。
目前,工作室已經完成周仲瑛病案數據庫建設,數據庫中有病案7.8萬診次、3萬余例患者資料可供今后深化研究。
探索“深訪談” 在人才培養中激發傳承活力
傳承的目的是指導臨床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人才是關鍵。
“數據挖掘從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以人為主,產生人才培養的實效才是根本。”葉放認為,如果只是機械化地提取名老中醫經驗容易將名老中醫經驗簡單化,失去辨證思維過程靈活性的再現。
因此,一直以來,工作室堅持以人為本,開展了名醫病案的“深度研讀”和對名醫的“定性訪談”研究。
周仲瑛認為,典型病案對深入全面理解和領悟名醫經驗具有重要意義,名醫的許多驗方往往多隱含在典型病案之中,對典型病案的深度研讀和研究,是名醫經驗傳承研究中計算機統計學等方法無法替代的重要途徑。
葉放介紹,工作室成員還會帶領學生們對周仲瑛進行“定性訪談”,以研究小組形式與他座談、提交紙質文檔請其審閱批改,每一次訪談都盡量保留照片、錄像、筆記等資料,每次訪談結束后及時加以總結。
近年來,由于周仲瑛年事已高,傳承團隊就把工作地點“搬”去了周仲瑛家中,每周要去4次以上商討學術工作。
“這樣的定性研究,讓我們年輕一代的中醫人對周老的臨床經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臨床工作也有創新性的啟發。”工作室骨干、南京中醫藥大學助理研究員李柳說。
“周老的經驗教會了我很多道理。”李柳回憶,這些道理讓自己在臨床工作中受益匪淺,比如“越是危急重癥,越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做醫生的應該胸無成見,有斯癥用斯藥,做到圓機活法,切忌以偏概全”等。
在這種傳承模式下,獲益的年輕學生不止李柳一人。工作室成立以來,新培養了學術繼承人6人,研究骨干6人,碩博士研究生85名。目前,工作室已經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年齡層次與結構更加合理的人才團隊。
重視“醫教研” 用學科建設完成傳承接力
“點滴積累,狠抓苗頭;多維視角,提煉經驗;多個環節,總結規律;系統整理,傳承創新;實踐檢驗,推廣應用。”這是周仲瑛對工作室建設提出的指導思想。
周仲瑛十分重視中醫內科學的建設。他知道,要想做好學科傳承,一個國醫大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依托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教學、科研力量,工作室在醫教研一體化持續發力。工作室成立以來,出版名醫經驗專著16部,主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規劃教材2部,發表傳承類學術論文448篇,獲得專利授權16項,新藥及臨床批件技術轉讓2項,傳承相關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社會發展重大項目等立項課題9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技術一等獎1項,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科技技術一等獎2項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工作室就在周仲瑛指導下,收集一手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對江蘇省中醫辨治方案和援鄂中醫醫療團隊診療方案的形成,發揮了指導作用。
“這正是工作室醫教研一體化建設成果的生動體現。”葉放說。
近年來,工作室在江蘇省昆山市、南通市如東縣等地陸續成立工作站,周仲瑛與學生們也前往基層坐診,將研究成果服務百姓、回歸臨床。
如今,已經年過九旬的周仲瑛仍舊牽掛著工作室的傳承工作。他說:“只有傳承才能使得中醫學不斷發展下去,而名醫經驗傳承研究與實驗研究不同,傳承工作是一種持續的研究過程,傳承本身也是學術創新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培養、學術推廣應用的過程,需要國家持續對中醫傳承工作進行支持與資助。”
傳承,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終生的事業。而在這條道路上,傳承的接力棒還將代代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