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1635—1708),字畹庵,又字天士,安徽徽州(今安徽歙縣)澄塘人,清朝初期知名醫學家。吳楚出生于澄塘吳氏醫學世家,系新安醫家之一,他的伯父吳元昌、父親吳文韜、叔父吳昆等均為知名醫家,并多有著述。
雖數代為醫,吳楚亦知醫懂藥,但其最初志向并不在醫,而是想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實現個人志向。吳楚的父親吳文韜也希望吳楚能夠入仕為官。當吳楚因為治病救人,耽誤了讀書而多次落榜時,吳文韜責備兒子“不務正業”。又一個科舉之年到來,吳楚決定停醫閉門讀書。但這次,吳楚再次落榜,這其中有何緣故呢?
吳楚同族有一位婦人,因連續生了十多胎,身體非常虛弱,家人請名醫為她調養身體。然而,不知是不是所請醫生醫術有限,這位婦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眼看將不久于人世。后來,病人家屬請吳楚前去診治,一個多月后,婦人身健如常,家人大喜。
但沒過多久,這位婦人再次染上風寒。她身體本弱,加之久病初愈,導致這次病得更加厲害,其家人再次上門請吳楚救治。吳楚依病開方,半月之后,病人癥狀有所減輕,就在行將痊愈之時,病家卻嫌病好得慢,認為吳楚這次開的藥不對證,辭了他,另請他醫前來診治。這位醫生為顯示自己高明,全面否定吳楚所開之方,吳楚則堅持己見,認為再吃幾天藥病情肯定好轉,但病家不再信任他,吳楚一氣之下就離開了。又過了半月,病人不但沒有好轉,反有加重之勢,病家只好再次來請吳楚。吳楚對于病家這種先請后辭又再請的做法很生氣,他感慨地說:“一治又一亂,一亂又一治,卒之大亂,而卒賴以大治。”出于醫者仁愛之心,吳楚還是答應救治,并認真研究了前醫之方,在其基礎上另開一方。病家請求吳楚留在家中,以防萬一。直到這位婦人完全康復,吳楚才放心離開。但此時離科考的時間已經很近了,再加上這半年來吳楚亦忙于醫治別的病人,難以靜下心來用功讀書。
這次落榜之后,吳楚似乎對科考看淡了。他認為,不必為此后悔和遺憾,并勸慰自己:“(科考)自有定分,多費時日,荒蕪正業,不足致憾也。”也就是說,吳楚此時認為治病救人才是“正業”,不應該被科考所耽誤。父親吳文韜看著兒子離科考之路越來越遠,也就不再勉強,而是“教以醫藥,使治疾病”。
吳楚雖未能中舉為官,但在醫療領域確有所成。后人對吳楚的評價是“儒為明儒,斯為名醫”,這是對其在醫學領域所獲成就的肯定和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