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虎杖的名稱中有個“虎”字,那么,它與老虎有什么關聯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其實,古人很早就觀察過虎杖的植物形態,北宋《本草圖經》中記載虎杖“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⒄榷鄥采?,春天長出竹筍狀的莖枝,長成后堅硬而中空如竹,高大挺直而有節,葉圓如杏葉而大出幾倍。特殊的是其莖表皮色綠,雜有紅色的斑點或斑紋,與老虎的斑紋很相似,因此稱為虎杖。
虎杖在我國分布極廣泛,主產于華中及華南地區。四川民間稱其為“花斑竹”或“雄黃連”,前一俗名由其植物形態而來,莖似竹而有點狀花斑;后一俗名則由其與黃連的功效比對而來。在廣東,它還有個“大葉蛇總管”的俗名,因其可用于治療蛇咬傷。在荊楚地區,它則被叫作“活血蓮”,與其活血功效有關。
虎杖具有多種用途,可當成菜入饌,也可當成茶為飲,還可入藥治病。
虎杖屬雙子葉草本植物,雖然長得高高大大,但并非樹木。《本草經集注》最早收載“虎杖根”。五代時期的韓保昇載其“作樹高丈余”,把它視為樹木。對此,北宋寇宗奭進行了糾正,強調“此草藥也”。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把它歸于草部。現在仍有人因其高大而稱之為亞灌木,這是錯誤的,因為它一年一枯萎,這是草本植物的特征之一。
古人曾將虎杖的根煮水作為一種植物茶,具有清涼解暑的效用。唐代甄權在《藥性論》中記載:“虎杖,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為飲,色如琥珀可愛,甚甘美。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時人呼為冷飲子。啜之且尊于茗,極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p>
酸湯桿是虎杖的另一個別名,以其味酸,可做酸湯而名。在南方一些地區,虎杖的嫩莖葉是一款酸味的野生蔬菜,一般在春季采食其“筍尖”,所以又有“虎杖筍”之稱。它的嫩莖葉可涼拌可炒食,別有風味。
虎杖的食用功效古籍多有記載,明代朱棣《救荒本草》載其:“救饑。采嫩筍葉煠熟,水浸去邪味,淘凈,油鹽調食。”
北宋《本草圖經》描述,虎杖根可供藥用,在不同地區其用途不同:“河東人燒根灰,貼諸惡瘡。浙西醫工,取根,洗去皺皮,銼焙,搗篩,蜜丸如赤豆。陳米飲下,治腸痔下血甚佳?!被⒄人幱檬驾d于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功效僅限于“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結”寥寥數字,主要用于治療婦科疾病。此用法在《本草綱目》中載有單方:“搗末浸酒常服,破女子經脈不通?!边@與陶弘景“極主暴瘕,酒漬根服之也”的記述相符合。
宋代名醫許叔微留下了一則關于虎杖治淋的醫案,記錄在《普濟本事方》中:鄞縣縣尉耿夢得,其夫人患沙石淋病已有十三年,每次小便時都疼痛難忍,且時有沙石隨尿排出,落在便器中,有“剝剝”之聲。偶然得到一則用到虎杖的效方。照方煎藥服用,僅過一宿就排出了沙石而得以治愈。書中記載,具體方法是將虎杖根洗凈后切碎,加水五碗,煎至一碗,去渣滓,藥湯中加入乳香、麝香少許,調勻后服下。此方經后世沿用,被稱為虎杖散,葉天士以其“宣竅通府”而主治男科疾病。
現代中藥學將虎杖歸類于利濕退黃藥,認為其藥性微苦、微寒,歸肝、膽、肺經,有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