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照,農田躬耕忙。走進山陽縣漫川關鎮康家坪村,一塊塊綠油油的中藥材映入眼簾。田地里,農民群眾揮舞著鋤頭精耕細作,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康家坪村地處漫川關鎮東南部,由于該村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農業生產受立地條件制約,種植傳統農作物導致群眾增收乏力。
在產業謀劃中求新求變,在推進落實中下足繡花功夫,山陽縣漫川關鎮黨委政府作為不斷。近年來,康家坪村根據鎮黨委、政府謀劃建設中藥材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示范點的部署,按照“緊密合作、抱團發展”的思路,引進蒼術、白芨、吊瓜簍子等多種中藥材,高標準打造集中藥材種植、觀光旅游于一體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實現百姓致富、集體增收、產業興旺的目標,全村群眾轉型種植中藥材,趟出一條產業振興新路子。數據顯示,2021年康家坪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當年分紅2萬余元,戶均分紅190元。
據了解,在產業規劃中,該村采取“村集體+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今年發展倉術、白芨、黃精、有性天麻等中藥材共600畝,吸納32戶群眾入股合作社,實行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栽植、統一管理、統一采收、統一銷售,促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以前這些地種的都是玉米、土豆,除了成本,一畝地只有六七百元的收入。改種中藥材后,按目前行情每畝地能收入4000多元。”康家坪村黨支部書記徐小成說。
群雁欲飛頭雁領。徐小成結合自身優勢,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帶頭發展中藥材種植,并積極動員本村在外經商能人大戶回鄉參與全村產業發展,程周海、何千美等5戶群眾返鄉種植中藥材戶均超過15畝。通過示范試驗,中藥材種植效益高出傳統耕種農作物六倍以上,極大激發了廣大群眾的種植熱情。
“政府引導我們種植中藥材,提高土地畝均效益,讓群眾從產業中得到了‘真金白銀’。”在田坎地邊,程周海用袖子抹著額頭的熱汗,一臉憨笑地說。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在延鏈、補鏈、強鏈上,該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內蒙古莎莎食品有限公司落戶投資,通過企業+農戶+產業合作模式,在王家溝組、鋪子組集中連片流轉土地300畝,建成康家坪吊瓜蔞種植推廣示范基地,使昔日的撂荒土地價值得到回歸。
據徐小成介紹,目前吊瓜蔞種植推廣示范基地,帶動附近200余人通過流轉土地、就近務工實現人均增收1000元。預計一個生產周期,為全村農戶增加土地流轉收益60萬元,解決常年務工300人以上,務工收入400萬元。
“我們將大力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條,不斷完善集體經濟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建立長效機制,讓中藥材種植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漫川關鎮黨委書記吳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