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劃過,即刻入伏。三伏天就像是夏日大蒸籠,作為「藏升令」二十四節氣的“編外人員”,卻格外引人矚目。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壬寅年入伏的時間是農歷六月十八日,即公歷7月16日,今年的“三伏”長達40天之久。
“換土移根花性安,猶嫌入伏午陰煩”,連古人蘇轍都特地賦詩來表現入伏產生的煩躁。俗話說,“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入伏雖然未至一年中最熱之時,但也要提前補充陽氣,防止邪濕入侵體內。
炁,音同“氣”。《關尹子·六匕篇》以一炁生萬物。《老子道德經序訣》:五藏(音zàng)生五炁。在中醫中,炁指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五藏生五炁”,“五藏”在“藏象”中醫理論中,隱喻隱藏在脈絡中的五個人體機能器官。這些機能器官配合周身脈絡,共同完成機體的正常活動。五藏中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之五臟分藏。因而中醫養生主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處夏日養陽,即為養陽氣,補陽以炁為本。
養陽之道以炁為本。道家養生經:天地生化之機,在于一氣之流行;生命生化之機,亦在于一氣流行。氣則萎,氣衰則弱,氣滯則病,氣竭則死。道門之炫精炫氣炫神,系以炫氣為樞紐,其養精養氣養神,是以養氣為樞紐;其化精化氣化神,是以化氣為樞紐;總之,養生秘訣,均系以氣為中心主宰。
那么入伏天如何補氣養神呢?
一、宜陽
夏養陽,秋冬養明。入伏天宜溫陽,散邪濕。此時補陽可以去除去年體內積累的冬季寒氣。暑天雖氣候炎熱,按照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空調風扇等極易讓濕氣沾身。補陽即可將風、寒、暑、濕、燥、火等排出體外,人在炎熱的天氣也不會過于躁動。
二、宜食
濕最傷脾,夏季常使人感到四肢發軟、胸悶、食欲不振。尤其是易發腸炎、腹瀉、痢疾等疾病的人群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宜主食有營養、易消化、忌生冷和油膩,食過則傷身。
三、宜水
水養是入伏天的重中之重。暑熱易大汗,口感舌燥不勝其煩。渴忌飲冰水,白開水可生津,而茶水是最好的選擇。在茶水中加入陳皮等中藥飲品還能止渴生津、美容養顏、清咽利喉、消暑清熱。
入伏養生,首重在“養”。幾千年來,預防與養生都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講究陰陽平衡,藥食同源是我國中醫特有的養生方法。藏升國奢系列產品中,醬酒宜陽祛濕、名茶宜水生津、陳皮宜食補氣。“茶為百病之藥”,能止渴、消食除痰、除熱去膩;“酒為百藥之長”,能通氣血、御風寒、行藥效、止腰膝疼痛。藏升國奢養生道,尋數千年古法奢品,以中醫文化弘揚國貨精神,傳承華夏中醫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