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上人們口中的中藥往往是人參、黃芪、枸杞等傳統意義的中藥材,但其實生活中的許多食物、事物往往也會具有類似藥物的功效。比如老人常說的吃小米粥養胃、受涼感冒喝姜茶、體弱的人多吃瘦肉等。中藥現在普遍認同的概念為:中藥就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這也印證了這些生活中日常吃的食物同樣是“中藥”。這就逐漸引出了藥食同源的理念,即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藥物與食物是不分的。
古書中關于藥食同源的文字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
《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食療本草》中涉及有260種食療品,首次收載了菠薐、胡荽、莙荙、鱖魚等食蔬,同時還記述了動物臟器療法與藻菌類食療作用。
《醫方類聚》,介紹用藥物煮粥、制茶、作酒飲用等藥方二百一十一首,并有1924年東方學會排印本。全書載食療方138首,劑型有粥、羹、酒、索餅、茶、乳、餛鈍、膾、菜肴、丸、汁、散等十余種。
《救荒本草》,是一部專講地方性植物并結合食用方面以救荒為主的植物志。書中記載了植物414種,其中出自歷代本草的有138種,新增276種。從分類上分為:草類245種、木類80種、米谷類20種、果類23種、菜類46種,按部編目。
中藥三品
《神農本草經》,它將365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后來經過歷代醫家不斷補充整理,逐漸形成了中藥三品的術語。沒有毒性,可以多服久服不會損害人體的列為上品;沒有毒或毒性不大而可治病補虛的,列為中品;有毒或性較峻烈而不能長期服用,可以祛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的列為下品。其中對上品的解釋和藥食同源的概念相近,都是能長期使用,有藥效價值,毒性可忽略不計的食物或藥物。中藥材三品之分和衛生部對藥食同源的劃分相近,比如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中的金銀花被《本草綱目》列為上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中的人參也是上品,且位列上品之首;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中的藜蘆被《本草綱目》列為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