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在暑熱中倒下的人不一定是中了“暑”,也可能是中了“風”。福建省泉州市中醫院腦病科副主任醫師趙茜提醒,夏季高溫下的中風與中暑都可能出現頭暈、四肢乏力、惡心嘔吐、視物模糊、嗜睡等癥狀。如不慎誤判,錯過最佳搶救時間,可能造成嚴重后果。趙茜介紹,中風的高峰期有兩個,一是寒冷的冬春季節,二是氣溫超過32℃的盛夏。夏季的中風多為缺血性中風,又被稱為熱中風。
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是區分關鍵
“盡管中風和中暑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從癥狀上還是可以分辨。”趙茜解釋,輕度中暑表現為體溫升高、頭暈、頭昏、全身乏力、惡心、胸悶、皮膚潮紅。重度中暑(也就是“熱射病”)除了上述癥狀之外,還會有嚴重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大量出汗、全身肌肉抽搐、痙攣、昏迷等癥狀。熱中風發作時,患者一般體溫不高,還會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如面部麻木、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或肢體單側或兩側麻木無力;視力模糊或喪失;突然頭暈、劇烈頭痛,出現平衡障礙,走路不穩;嚴重的還會出現意識障礙、嗜睡。是否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是區分中暑與中風的關鍵。
夏季中風高發的五個原因
夏季中風高發的原因有五個:第一,夏季酷暑難耐,人體大量出汗后喪失大量水分,使血容量減少、血液變稠、血循環減緩,易形成血栓堵塞腦血管引起中風。第二,夏季空調溫度調得過低,室內外溫差過大,血管舒縮調節功能紊亂,導致血管痙攣,則易發生中風。第三,夏季炎熱的天氣常令人煩躁易怒,可能導致血壓驟升,也會誘發中風。第四,夏季晝長夜短,人們睡眠往往不足,這會使人體更為疲勞,體內激素釋放水平改變,刺激血管收縮,誘發缺血性腦卒中。第五,夏季還是腹瀉等腸胃疾病高發時節,腹瀉、脫水會導致血液中的水分大量流失,血液黏稠度加大,引發中風。
預防熱中風補水很重要
夏天出汗量較大,補水是預防熱中風的關鍵。趙茜建議,應少吃冷飲、多喝溫開水。無心腎功能障礙時,可每天喝1500ml溫開水;半夜醒來時也可適量飲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不渴時也應喝水,采取少量頻飲的方法。
如不愛喝白開水,適量喝點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還可做一道簡單又清熱解暑的冬瓜荷葉湯。取鮮荷葉一張、冬瓜500g、食鹽少許。將鮮荷葉洗凈,鮮冬瓜連皮,加清水五碗煲湯,湯成后食冬瓜并飲湯,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
夏季天熱,食欲下降,應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的食物,日常以清淡質軟、易于消化的飲食為主,如新鮮蔬菜、水果、魚和豆類食物。還可適當吃些生津開胃的醋、山楂,還能起到降血脂、軟化血管的作用。主食可多食粥,如蓮子粥(蓮子、白扁豆、炒薏仁、銀耳各50g,粳米適量)、山藥粥(茯苓、山藥各50g,粳米適量)等。
此外,還可根據個人體質適當選取西洋參、黃芪、烏梅、陳皮、黃精等藥食同源之品配成茶飲。如用生黃芪15g,加水2000ml,煮沸15分鐘代茶飲,可緩解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衰血虛導致的頭暈。再如用烏梅5g、陳皮10g,代茶飲,治心煩口渴、不思飲食、腹脹腹瀉。
夏季防治熱中風也可采用按摩穴位療法。手厥陰心包經上的中沖穴(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點)有蘇厥開竅、清心泄熱、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的功效,為常用穴之一。如果搭配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水溝穴(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還能治小兒驚風、中暑、中風昏迷等。操作時以左手手指甲掐按右手上的中沖穴,約1分鐘即可,再換右手按摩左手中沖穴1分鐘。可輪換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