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發布的數據,國人睡眠平均時長從2012年的8.5小時縮減到2021年的7.06小時,入睡時間晚了兩個多小時,起床時間晚了37分鐘,睡覺時長減少近1.5小時,64.75%的受調查者每天實際睡眠時長不足8小時。與此同時,睡眠習慣的改變造成睡眠障礙發生率越來越高,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表明,全球失眠發病率約為27%,老年人甚至高達35%。來自中華醫學會的報告顯示,中國約有3億成年人有睡眠障礙。
如果連續3個月,每周3次以上出現以下四癥狀中的任意一條,說明你已經被失眠癥所“俘虜”:一是入睡困難,即在30分鐘內無法入眠;二是睡眠維持困難,入睡后會頻繁醒來,且醒后半小時難以重返夢鄉;三是早醒,睡眠時間嚴重縮水;四是醒后不解乏,起床后仍哈欠連天,打不起精神。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王瓏指出,只有充分了解睡眠、學會睡眠、做好睡眠管理與調理,才能獲得高質量睡眠,從而增強免疫力,保證以飽滿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
學會有效管理睡眠
《類證治裁》云“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闡述了中醫對睡眠的認知和理解,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對應。想要擁有規律、健康的睡眠,應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則,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進行睡眠管理。
①睡眠時間管理
王瓏認為,睡眠時間因人而異,不是睡眠時間越長,睡得就越好。比如,青少年睡眠時間應為8~9個小時,中年人7~8個小時,老年人只睡5~6個小時也屬正常。睡眠分為淺睡眠和深睡眠,只要有足夠的深睡眠,就會讓大腦和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調養。不管睡5小時還是8小時,如果第二天沒有日間嗜睡現象,始終保持神清氣爽的狀態,則表明睡眠時間合適。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合理掌握睡眠時間,不要糾結睡眠時間的長短。
②睡眠習慣管理
王瓏建議,應大致確定每天上床睡覺時間和起床時間,不輕易改變,年節假日也應一如既往。一旦形成了規律和習慣,體內的生物鐘就會“走時準確”,按部就班確保我們正常入睡。從中醫角度來說,建議在亥時(21時至23時之間)入睡為好,可以養臟腑、調精神。如果過了23時還不能入睡,次日就可能出現頭暈腦漲、氣短乏力、心悸不安等不適癥狀,即使白天補覺也不解乏。
③非睡眠時間管理
王瓏提醒,一覺醒來不能賴床不起,白天需要保持活躍和興奮的狀態。如果白天犯困打哈欠,不妨做做家務或出門活動活動,以振奮陽氣。如果實在太困了,可以設定一刻鐘的鬧鐘,小憩一下。許多老年人退休后無所事事,日間經常蒙頭大睡,不辨晨昏,導致晚上更容易失眠。王瓏建議這類人群動起來,比如上老年大學,參加集體活動和體育鍛煉,如羽毛球、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游泳、慢跑等。
④生活習慣管理
對于睡眠質量欠佳的人,下午盡量不要喝茶、酒、咖啡等容易令人興奮的飲品,且不要抽煙;晚飯不要吃得過飽或吃難以消化的食物,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減輕胃腸負擔才會有益于睡眠。此外,睡前應讓身心都逐漸靜下來,不要做劇烈的體育運動,不要看令人激動的電視節目,少讀內容跌宕起伏的小說,臨睡前避免思考問題,盡可能保證心無雜念,放下一切思想負擔。臨睡前可以聽些舒緩輕柔的樂曲。
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也十分重要,如保持居室清潔、安靜,不在臥室內放置電視、冰箱、電腦等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不戴手表睡覺,尤其不要在休息時把手機放在枕邊;最好在臥室掛上一個厚窗簾,避免光線刺激,確保入睡時不受干擾。
中醫調理睡眠有妙法
王瓏介紹,中醫治療失眠多從養心安神入手,許多中藥、中成藥具有催眠鎮靜的效果,常用中成藥有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丸、柏子養心丸、酸棗仁口服液等,對經常心悸、失眠、多夢、易醒等輕癥失眠者有較好療效。
此外,也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選用炒酸棗仁、炒蓮子、靈芝、桂圓等適合自己體質的藥食兩用之品適量煮水,每日代茶飲,長期堅持對睡眠大有裨益。
此外,臨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失為一個好習慣。民諺說,“熱水洗腳,勝吃補藥”,這是因為熱水洗腳有助于消除疲勞、加速血液運行、提升夜晚睡眠質量,一舉多得。王瓏介紹,人體腳部有60多個足部反射區,它們與五臟六腑都有緊密關系。經常用熱水浴足,并按摩腳底、腳趾、足跟、腳踝等部位,通過熱水和按摩手法對這些反射區進行刺激,可起到幫助氣血循行、舒筋活絡、緩解疲勞、調整臟腑功能、促進人體陰陽平衡的作用,使身體得到放松和松弛,進而順利進入夢鄉。
對于長期睡眠質量不好的人來說,內心千萬不要害怕失眠,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會加重失眠,導致惡性循環,往往會對人體造成更大的傷害。要想治愈失眠,首先要學會接納自己,實現內心安定、平和。
王瓏建議,失眠患者應多了解和掌握睡眠的衛生知識,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注重生活規律。同時,應及早求助精神心理專家,針對失眠的具體程度和狀態給予調節和非藥物手段進行干預,如飲食療法、順勢療法、按摩、芳香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