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謂熱病,即由于感受外邪所致的一切外感發熱性疾病的總稱,包括西醫感染性疾病與傳染性疾病。很多人得了熱病或是大病初愈就匆忙進行滋補調養,大魚大肉自不用說,就連黃芪、黨參、燕窩等補藥也一應俱全。如果食物、藥物補養失宜,在各臟腑功能恢復之前急于進補,不但于事無補,還往往會事與愿違,甚至會導致疾病復發,或是癥狀加重。這種現象在中醫學中稱為“食復”。以下介紹“食復”的基本知識與預防方法。
“食復”為何發生
《黃帝內經》非常重視養生保健,不僅關注未病先防,亦注重病后調養。如《素問·熱論》指出:“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這句話是說,人們患了熱病將痊愈時,脾胃消化功能較弱,胃氣未復,如果吃肉食太多,或是食量太大,必因飲食得不到消化而郁積生熱,疾病的殘熱與食熱兩相交迫,會使病情反復或加重,使原本的熱邪遺留,疾病不易徹底痊愈,這就是熱病的禁忌。
“食復”表現為原有疾病癥狀加重,或者兼有其他癥狀。在消化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之中最為多見。“食復”患者常見脾胃運化功能障礙,包括脘腹脹滿、胃痛腹痛、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等。
如痢疾、功能性腹瀉患者剛愈不久即過食生冷滋膩之物,會使原有疾病復發,同時導致病后機體功能不得恢復,水谷運化失常,老病不去,新病又至。“食復”患者還常見因不辨體質而補出現不適,如肺結核患者初愈而進食溫補之品,常會導致口干唇焦、鼻出血、干咳、夜不能寐、手足心發熱等陰虛火旺癥狀,甚至導致疾病復發。
病后如何食養
生病期間胃口不佳,病愈之后想吃點兒好的,使身體早日康復,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食補要按一定的步驟,不宜操之過急。明代《景岳全書》說:“不欲食者,不可強食,強食則助邪;新復之后,胃氣初醒,尤不可縱食。”可見病后食養不可急于求成,要掌握循序漸進、辨證施養的原則,對某些體質特殊患者還要采取預防性調治措施。
循序漸進
病后食補要循序漸進,病愈初期最好以調理脾胃、醒脾開胃為原則,可用粳米、懷山藥、薏苡仁煮稀粥食用。在脾胃調理好之后,逐漸增加營養以增補正氣,但還不能恣意進食。此時可以選擇與體質相適宜之品適量攝入。在食品的選擇上,總原則是從平補開始,逐漸增加,不宜過于溫補。
辨證施養
病后食補要辨證施養,根據病后患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不同,選擇性味適宜的食物。如熱病必耗氣傷津,病后可選清熱生津的西瓜、梨子、甘蔗汁、綠豆、蓮藕、荸薺、老鴨、懷山藥、薏苡仁等;久病后陽氣虛衰、畏寒肢冷、倦怠無力、腰酸背痛,宜選溫陽益氣的大棗、桂圓、栗子、核桃、牛肉、羊肉等。
預防性調治
老年人、兒童或原本有脾胃疾病者,病后容易發生“食復”,可采取預防性調治措施。下面介紹兩首藥膳方。
①山楂麥芽茶。取山楂、生麥芽各10g,同置杯中,倒入開水,加蓋,泡燜10分鐘,口淡、便稀者加入適量紅糖調味,口苦、便干者加入適量白糖調味,隨喝隨添水,至色淡味盡止。本方消食化滯,適用于普通人群罹患疾病后“食復”的預防。
②消食雞蛋羹。取山藥、茯苓、蓮子、麥芽、檳榔各15g,山楂20g,雞內金30g,共研細末。用時每次5g,加雞蛋1枚、清水適量調勻蒸熟,加適量食鹽或醬油調味即可,隨意食用。本藥膳補脾益氣、消食開胃,適用于老年人、兒童等消化功能虛弱人群,或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患者罹患疾病后“食復”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