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系清代沈復所著的自傳體散文集,距今已兩個世紀,內(nèi)容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六部分。六記各有特色,互有所長,“養(yǎng)生記道”部分記載了作者晚年養(yǎng)生之法、健康之悟,提出了“療心、養(yǎng)心、安心、樂心”的觀點,對當今健康養(yǎng)生仍有積極意義。
療心
沈復認為“治有病,不若治于無病,療身不若療心,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治有病,不若治于無病”通俗地說,就是防病和治未病。在沈復看來,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只有做到“心不亂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才可以做到心君泰然。一旦心不能安,“即扁鵲華佗在旁,亦無所措手矣”,所以心神安定是健康的前提,在這個大前提下即便四體有病也不難治療。
養(yǎng)心
“療心”之道在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法在于將一切放下,沒事不杞人憂天,遇到麻煩事積極面對,即“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即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信其自去”。只要做到了“澹志寡營,輕得失,勤內(nèi)省,遠葷酒;不履邪徑、不視惡色、不聽淫聲、不為物誘”,就可以卻病長生。如何養(yǎng)心呢?沈復認為唯讀書為“頤養(yǎng)第一事”,不讀書則生無窮怨尤嗔忿之心,燒灼不靜。
安心
沈復自四十五歲以后開始講求安心之法,認為養(yǎng)身之道要做到“六慎”,即“慎嗜欲、慎飲食、慎忿怒、慎寒暑、慎思索、慎煩勞,有一于此,便足以致病”,還要看淡名利,“非將名利兩字,滌除凈盡不可”。通俗地講就是知足常樂,苦中尋樂。作者所居之處狹小,小到僅可容膝,但他認為“寒則溫室擁雜花,暑則垂簾對高槐”,自適于天地間。他還認為,所得于天者已多,因此心平氣和,無欣羨、不怨尤,所以雖經(jīng)歷苦楚,晚年仍能夠安心自得。
樂心
生活中可樂之事甚多,要看到生活之美,人生之樂,雞鳴犬吠可樂,四季花開可樂,山川河流可樂,日月星辰可樂。即使夏季炎熱心燥時,沈復仍謂:“收水草清香之味,蓮方斂而未開,竹含露而猶滴,最為爽神,可謂至快……中午睡足而起,真不啻天際真人也”。樂和苦是相對而言的,心情不同,苦和樂亦不同,看淡了樂即是苦、苦即是樂。可見快樂與否和處境有關(guān),更與個人心態(tài)有關(guān),沈復建議要從郁郁之中生出希望和快樂之精神。同樣環(huán)境下,能戰(zhàn)勝劣境之人較為快樂。如果“欣羨他人之福,怨恨自己之命”,則是“雪上加霜,愈以毀滅人生之一切也”。
沈復在書中還舉了兩個以笑舒心長壽的事例。“梁公每晚家居,必尋可喜笑之事,與客縱談,掀髯大笑,以發(fā)舒一日勞頓郁結(jié)之氣”,認為此乃養(yǎng)生要訣。“曾有鄉(xiāng)人過百歲,余扣其術(shù),笑曰:‘余鄉(xiāng)村人,無所知,但一生只是喜歡,從不知憂惱。’”可見一笑緩百病,并非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