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張耒有詩云:“遙知漣水蟹,九月已經霜。筐實黃金重,螫肥白玉香。”中秋將至,正是螃蟹膏香肉嫩之時。團圓之夜,圍爐小聚,吃月餅,飲桂酒,賞明月,品蟹黃,金風送爽,菊桂飄香,月圓花好,怡然自得。中秋佳節,在享受“海饌糖蟹肥”的美味時,切莫恣情縱飽,需科學食蟹,免致傷身。
蟹屬陰寒,不宜過食
螃蟹具補骨髓、利肢節、續絕傷、養筋活血之功,有滋補作用。不容忽視的是,其性寒涼,只可補陰滋液,極易傷中敗陽。《本草求真》載“螃蟹一物,最屬陰寒”。平素喜熱畏寒、肚腹易痛,大便溏薄,體質陽虛者不宜食用。即使陽氣壯實之人,亦不宜貪戀美味,過食令人傷脾吐瀉。李時珍云:“饕嗜者乃頓食十許枚,兼以葷膻雜進,腹痛吐利,亦所必致。”
建議一般一餐食一到兩枚,一周食蟹三次以內為宜。為中和螃蟹寒性,食用時可配伍調味品。如生姜可暖胃散寒、解魚蟹毒,食蟹時可蘸生姜汁;或在蒸煮時切姜絲并配少許紫蘇葉,不僅味添鮮美,又可理氣寬中,避免陰寒礙胃,腹滿?脹之弊。
蟹散血動風,孕婦小兒慎食
中醫認為,螃蟹善散,主活血通經,破結消瘀。尤其蟹爪散血尤速,專主破血墮胎,催生下產。難產及胎死腹中,胞衣不下及產后惡露不凈多用之,故孕婦禁食蟹爪。妊娠禁用藥中明文規定,蟹爪為懷娠所禁,犯之易致胎動不安,先兆流產。
不僅蟹爪禁服,蟹肉孕婦亦當慎食。因為螃蟹性寒,易扼生生之氣,于胎兒發育不利。此外,如果買到的螃蟹不新鮮,或者吃了沒煮熟的螃蟹,可能會引起細菌、病毒感染,會對胎兒產生影響。為保萬無一失,孕婦當慎食螃蟹。
此外,螃蟹善動不居,象“風”善行數變,為名副其實的“發物”,食之易誘發風疾與過敏反應。小兒為純陽之體,本易動風,例如小兒高熱易致驚厥抽搐。故患有抽動障礙、多動癥、癲癇病及易高熱抽風的兒童均應慎食螃蟹。依此類推,帕金森、高血壓患者亦應慎食。
遇茶柿致腹瀉,同食需謹慎
《本草衍義》載:“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瀉,二物俱寒也。”螃蟹屬陰寒之物,柿子氣亦寒,八九月乃熟,金秋結實,性主收澀,可斂肺止咳、澀腸止瀉。與蟹同食,則將陰寒之氣澀于體內,兩陰相合,其寒愈甚,陽氣受傷,導致腹痛泄利之疾生。長此以往,寒氣聚集不得散,天寒地凍則血脈凝泣,榮血瘀滯,衃血自生,阻礙經脈,氣聚則成形,血聚則成癥,癥瘕積聚則引發諸多疾患。
現代科學研究顯示,柿子與茶中均富含鞣酸,鞣酸可使蟹肉中蛋白質凝固,凝固的蛋白質沉積于腸道,不易排泄,經長期發酵,腐敗變質產生毒素,從而導致吐利交作。所以,食蟹的同時不宜飲茶或食用柿子,以避免腹痛泄利之苦。
生蟹禁食,隔夜亦忌
生蟹中含大量致病菌與寄生蟲,食之易引發蟲毒感染導致胸痛咳血。死蟹及隔夜蟹亦禁食,因蟹中富含組氨酸,死蟹及隔夜蟹中組氨酸被分解成組胺,可誘發過敏反應。且隨著螃蟹死亡時間延長,組胺及毒素積累增多,食之極易中毒。對組胺過敏的人若不慎服用,可能在10分鐘~3小時內出現癥狀,如臉頰泛紅,胸部以及全身皮膚潮紅和眼結膜充血,還有頭痛、頭暈、胸悶、全身乏力和煩躁等,應及時就醫。螃蟹下鍋前要洗干凈并徹底煮熟,在100℃的高溫下持續蒸煮20~30分鐘。
此外,如果不慎被螃蟹夾傷,要立即用水沖洗傷口,并用碘伏消毒,如果傷口紅腫不消、流血不止,應及時去醫院處理。
紫蟹霜肥秋縱好,莫因貪戀惹是非。中秋佳節,科學食蟹,才能充分享受美味,莫因過食、誤食而損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