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生于氣”,在氣交之處(即肚臍周圍)進行微壓艾灸,調理中焦,調動臟腑、經脈、經筋分間之氣,可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這種灸法被稱為氣交灸,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又適合哪些人使用呢?
什么是氣交灸
《黃帝內經》記載,“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可見,肚臍周邊的位置就是氣的中心,也就是氣交之處。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針灸一科主任護師陳哲子介紹,氣交灸不能直接治病,但對促進疾病康復及強身保健有很大幫助。實際上,該灸法可助推衛氣循環運行。《靈樞·本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衛氣屬于陽氣的一種,有防御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的生理功能。人體的衛氣輸布全身無處不在。氣交灸可以令血氣順利地濡養機體,如果人體自身的能量足夠,氣交灸就可以通過維持氣機的升降出入,達到祛病康復之效果。
陳哲子介紹,該灸法具有特殊的優勢:其一,輕微負壓,有利于衛氣的循行及改善血液微循環。其二,隔碗艾灸,溫度持久舒適溫煦,更換艾柱的時候,溫度會略微下降,隨著新艾柱的燃燒,溫度又逐漸回升。這種溫度的起伏變化雖然細微,但在調氣的環節里,作用卻是非常精妙的。
氣交灸如何操作
1.在肚臍及周邊涂抹天然生桐油。
2.使用特制的氣交灸碗或一個直徑約5~6厘米的小碗/杯子(碗底有一個直徑2~3厘米,深約4毫米的碗足),倒扣在肚臍上。
3.在碗底凹陷處放上以艾絨制成的“倒三角”形狀的艾柱3~5壯,點燃后根據燃燒情況更換即可。
注意灸治過程中要用毛巾覆蓋肚臍周圍,給皮膚保溫,防止受寒。一般每日一次。
氣交灸適用于哪些情況
氣交灸對失眠、脾胃虛寒、月經不調、宮寒、頭痛、便秘、關節炎、胃炎等都具有很好的調理作用,也可輔助中風后遺癥、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
陳哲子介紹,50多歲趙阿姨(化名)因更年期綜合征,思慮過重,已失眠多年,始終找不到排解的方法。到該科就診后,通過氣交灸輔助針灸治療,2~3周便回歸正常睡眠,手腳怕冷等氣血不足的情況也得到了很好地改善。
陳哲子表示,該科許多中風后康復患者也非常歡迎氣交灸,“不過,這類患者病情較重,需要2~3月時間治療使身體整體改善。”
不過,對于患有精神異常、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曾行有心臟支架手術或深靜脈置管術的患者,以及月經期女性和孕婦,則不建議使用該療法。
有的患者表示,做了氣交灸會出現上火的癥狀。陳哲子解釋,這可能是艾灸時間過長或溫度過高導致的,也可能因為經脈所過之處有較重的痹阻或瘀積存在,氣交灸在加速衛氣循行遭遇的阻力太大,就容易逆行,表現出便秘、口干舌燥、失眠等上火現象。因此,治療前應由專業人士辨證并進行操作或指導。
針對部分患者做完氣交灸反而感到疲憊的情況,陳哲子解釋,很多人誤以為艾灸可以扶陽、補陽,所以長時間艾灸,其實是錯誤的。如過體質較虛弱的患者氣交灸的壯數做得過多,微弱的能量一下要拿去輸布和濡養全身各處,反而會使身體更加疲憊。所謂“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對于體質虛弱的人群,她建議做艾灸要適量,還應增加飲食營養,減少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