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芮)日前,國際頂級外科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外科學》(JAMASurgery,影響因子16.681)發表了論文“電針與假針治療結直腸癌腹腔鏡術后腸麻痹:一項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電針降低了延遲性術后腸麻痹的發生風險。同時,該研究為加速康復外科(ERAS)路徑下針灸促進術后康復的有效性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助于針灸在現代外科領域進行推廣使用。本文是《美國醫學會雜志外科學》刊登的首篇針灸領域相關研究,是我國中醫學領域科學研究的又一突破,為針灸的臨床應用再添循證新證據。
術后腸麻痹是因手術引起的術后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其發生會延緩術后恢復、延長住院時間并增加醫療花費,目前臨床中尚缺乏合適的治療藥物。本研究在前期臨床與機制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醫合募配穴理論,選取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穴,形成標準化治療方案。基于多中心研究設計,采用假針對照,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4家三甲醫院共納入248例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后患者,隨機分為電針組和假針組,術后連續治療4天,留針30分鐘每次,均在加速康復外科(ERAS)路徑下接受術后護理。研究結果顯示,電針組患者的首次排氣、排便、耐受半流質飲食和固體飲食時間均明顯低于假針組,并且延遲性術后腸麻痹的發生風險降低近一半。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宇為文章第一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教授劉存志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主任醫師楊盈赤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建立中國特色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離不開中西醫協同發展。外科手術是現代醫學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該研究在國際外科學頂刊的發表,對促進中西醫優勢互補具有重要意義,為ERAS路徑下針灸促進術后康復的有效性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優化現代ERAS的多學科交叉協作模式具有重要指導價值。同時,拓展了針灸的臨床應用范圍,使針灸不再局限于內科疾病,有助于針灸在現代外科領域進行推廣使用,進一步促進針灸與現代醫學的融合。
《美國醫學會雜志外科學》創刊于1920年,是世界上影響因子排名最高的外科期刊。國際ERAS協會之父、瑞典厄勒布魯大學外科學系教授歐萊·尼奎斯特和國際ERAS協會現任主席、荷蘭格羅寧根馬提尼醫院麻醉科教授漢斯·德波爾在同期雜志發表述評,認為這項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電針降低了延遲性術后腸麻痹的風險,可作為ERAS多模式下促進結直腸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重要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