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告訴我們養生應注意的事項。首先談了兩個問題:一是在外要防止四時邪氣的侵犯,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二是在內要保持精神安閑而沒有雜念,即“恬惔虛無”“精神內守”。能夠做到以上兩點,則內外安和,真氣調順,就可避免疾病。沒有疾病的困擾,人們就能夠心志安閑而少嗜欲,心情安逸而不焦慮,身體雖勞而不致疲倦。氣調意順,每個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每個人的愿望都可以實現。內心安適,恬惔少欲,自然就會吃得甘美,穿得舒適,大家都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人與人之間不相傾慕和攀比,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樸實無華。因而各種嗜欲不會引起注目,淫亂邪僻不會惑亂心志。無論愚笨、聰明與能力大小,都不會因外物所動,這些完全符合“道”的要求。正是由于上古之人的修為合乎“道”,所以他們能夠“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那么,上古所推崇的“道”是什么呢?最后一句就是答案:德!養德是長壽的根本,也是養生的重點,德全則不危!
在儒家看來,仁是人類崇高的美德,其基本內容就是“愛人”,就是“孝悌”。仁是品德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認為仁是最崇高、最根本的道德準則。具有仁之美德者,堪稱“仁者”。仁者何以長壽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仁者有德
仁者思想高尚,追求道德上的高境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不被物欲纏身,不被物欲傷身,恬惔虛無,知足常樂,心態平和,自然有利于健康長壽。仁者通過道德修養充實一身正氣,可以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心懷仁德之人,心境高遠,不謀私利,不患得患失,心境平靜,精神內守,氣血調暢,五臟安和。這樣的人自然就能長壽。正如孫思邈所說:“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縱觀古今,凡德高望重者,均為長壽之人。
仁者有善
仁者愛人,心地善良,心懷坦蕩,樂于助人,身心健康,自然長壽。中國人向來講究與人為善。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說:“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性善之人,沒有不利于健康的壞習慣。性情善良,百病不生,災害不加,是養生最好的途徑。
仁者有容
仁者的另一特征是寬容,心底無私,心胸寬廣,淡泊名利,安分守己,不與世爭,不計人過,心寬則神寧氣暢,故能長壽。寬容之人,心境欣慰、寬松,內心溫暖,能緩解內心的浮躁和焦慮,有助于氣血通利,臟腑和調。
“容忍”雖多連用,但容與忍境界大不相同。容指寬容、包容,是指胸襟廣闊,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容是一種氣度,是對他人的真誠與公平,是理解。容是主動的,是無限的。容者,內心豁達開朗,有利于身心健康。忍即忍受、忍耐,是壓抑的,是被動的,是有限的。忍者,是對他人的抗拒與不滿,是計較和不服。總之,容則養身,忍易傷身。
所謂“仁者壽”,是因為仁者所達到的境界正是中醫對健康的要求和標準。仁者以道德至上,有寬廣的心胸,良好的心境,平穩的心態,內心充滿美意,美意自能延年。總之,養生之本在于養德,養生之首在于養德,學會做人是養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