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明明在同一溫度環境下,有人對溫度變化比較“鈍感”,覺得冷點、熱點沒關系,身體很容易適應;有人卻顯得特別敏感和“嬌氣”,熱一點易冒汗,凍一些更是受不了,夏季尤其明顯,一進入空調環境就要迅速把溫度調高,不能坐在風口下,嚴重者甚至無法接受冷氣開放的環境。這部分人群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體質較弱,稍微活動就大汗淋漓,平時無論怎么當心,也非常容易感冒。
中醫把這種體質辨證為氣虛,尤其是衛氣虧虛。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中醫所說的“氣”,是指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它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和固攝四個方面的功能。根據其運行于脈外、脈內,可分為衛氣、營氣;根據來源于哪個臟腑,可分為肺氣、肝氣、心氣、胃氣、腎氣等。中醫所說的衛氣,可以簡單理解為有如“籠罩”在地球最外面、阻擋了無數小行星撞擊的“大氣層”,它像“衛士”一樣保護人體免受外邪入侵。
《黃帝內經》記載:“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是陽氣的一部分,運行于脈管外,敷布全身,除護衛肌表,還有滋養臟腑組織,維持人體正常體溫、開闔汗孔的作用。至于衛氣和哪個臟腑的關系更密切,可以說,更接近肺氣的功能,因為“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衛氣依賴于肺氣的宣發和輸布。衛氣的運行也較有規律,白天人體活動時,其運行在體表;晚上人體休息時,運行于體內。
當人體衛氣充足時,如同城墻堅固,門窗結實,人體可抵御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是這個道理。反之,當衛氣不固時,人體容易反復感冒、動輒大汗、四肢不溫、畏寒怕風。
衛氣不固,既有秉賦不足的先天因素,也有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后天因素。比如,平時貪食寒涼生冷食物,脾胃虛弱日久而致攝入不足,缺乏運動;久居寒濕之地,生活作息紊亂,晝夜顛倒,或大病、久病后,產后感受風寒等原因,均可削伐衛氣,使其衛外不固或營衛不和。
想要養好“衛氣”,要從日常生活著手,處處顧護陽氣,自身臟腑百骸陽氣充足,衛外才有“底氣”。比如,不濫用寒涼藥物,少吃生冷食物,不隨意節食減肥,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日常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受寒,不熬夜,作息規律,保證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病后、術后、產后注重身體調養,促進身體康復。
如果已發生衛氣不足的系列癥狀,可到醫院進行中醫治療,如中藥、膏方、藥膳、針灸等內服外治方法,都對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