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何成瑤在貴州省黔西縣人民醫院留影。
1976年,何成瑤(前排左三)在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與同事進行業務討論。
何成瑤,1938年4月生,貴州水城人,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62年畢業于貴陽醫學院(現貴州醫科大學)醫療專業。從醫60年,在治療婦科經、帶、胎、產、雜病方面療效顯著,提出“養精育胞”理論,創“溫樞三焦、寧心堅腎”治法,尤擅不孕癥和婦科腫瘤診治,被百姓譽為“婦科圣手”。
“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一個奇跡。每當看到又有一個家庭在我的幫助下創造了這個奇跡,我都會很滿足,很幸福。”這是享譽黔中大地,被譽為“婦科圣手”的國醫大師何成瑤從醫60年來始終秉持的初心。
對中醫學的憧憬源自親身實踐
何成瑤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貴州師范大學數學系教授,叔父是地質科學家,注重教育的家庭傳統為何成瑤日后成為“奇跡的創造者”播下了種子。
在何成瑤的記憶里,祖父非常疼愛她,在她幼年時就親自教她認字讀書。14歲那年讀完初一的她,走了4天的山路又坐了1天的客車才到達貴陽清華中學繼續求學,支撐她堅定信念的是祖父的那句囑托:“你是女娃,但也要堅持讀書。”
對于醫生這個職業,年少的何成瑤很向往。兒時常見一位道醫來家中給祖母看病,她總是好奇觀察;高考前,她陪伴祖母到貴陽市里的醫院看病,醫生一襲白衣忙碌的身影讓她羨慕不已。在高考后填報志愿時,親友們都認為何成瑤肯吃苦又細心,適合學醫。于是,她欣然選擇了貴陽醫學院(現貴州醫科大學)醫療專業,并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當時學校開設了中醫學概論課等中醫課程,學習陰陽五行、經絡穴位、中藥方劑和內外婦兒等中醫藥理論,何成瑤很珍視學習中醫的那段時光:“當時的課本是南京中醫學院編的,現在我還珍藏著。”
在醫院見習期間,何成瑤跟診中醫老師,觀察老師問診把脈,每每取得良效,就愈發覺得中醫“很神奇,很感興趣”。
1962年自貴陽醫學院畢業后,何成瑤任職于貴州省黔西縣人民醫院外科婦產科。在早年的臨床工作中,何成瑤立足于中醫辨證,善于將書本上的中醫經方和從民間搜集到的經驗方等應用于醫療實踐中。她應用烏梅湯中藥灌腸法治療多例兒童蛔蟲性腸梗阻,避免了手術,患者均獲治愈。她根據報紙上登載的存命湯處方,配合玉真散治愈多例破傷風引起的抽搐。她采用生扯攏等草藥調配的接骨方,治療骨折可縮短愈合時間,被收錄于《貴州省接骨驗方選》中。何成瑤想:“中醫藥既經濟又有效,有機會我要系統學一學。”
用勤奮鋪就中醫路之基石
在黔西縣人民醫院工作十余年后,1974年4月,她調入貴陽中醫學院(現貴州中醫藥大學)工作。當年參加首屆開門辦學,她主講了婦產科學,對中醫婦科學則需進一步學習才能勝任其教研工作。一年后,系統學中醫的機會終于來到她面前。1975年10月,何成瑤被學院選入貴州省政府主辦、貴陽中醫學院承辦的貴州省第三屆西學中學習班,系統全面地學習中醫。她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在西醫基礎深厚、工作經驗豐富,已是兩個孩子媽媽的情況下,何成瑤決定放下過去的成績,將孩子托付給家人,心無旁騖地開始對中醫的鉆研。通過研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醫籍和學習其他的十多門中醫基礎和臨床課程,她打下了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
令她記憶猶新的是,有次在國內有名的傷寒病學專家袁家璣的課堂上,何成瑤覺得《傷寒論》里的六經辨證和《黃帝內經》里的十二經,理解起來有困難,便在課下向袁老師請教。經常提問的她引起了袁家璣的注意,他贊許道:“這個同學勤學好問,很不錯。”
何成瑤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她活學活用《黃帝內經》里的誦、解、別、明、彰五字法,學習經典和相關的中醫課程。在學習《方劑學》時,她除了每天早起背方子外,還積極與同學們就方劑的組方配伍、適應癥和作用原理等進行討論以加深理解。
經過11個月的理論學習,何成瑤選擇到中醫內科實習1個月,并進一步將中西醫結合思路應用到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中。
1980年11月,何成瑤到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進修中醫婦科,師從川蜀名家卓啟墀、劉敏如。當時成都中醫學院與其附屬醫院僅一墻之隔,何成瑤再一次發揚她勤奮好學的精神,在進修期間實現了教學和臨床工作雙豐收。
在臨床方面,她記錄了360多例病案,時任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科主任的卓啟墀親自為她做詳細批注和修改,從中她學到了很多老師的學術思想,行醫逐漸具備了川派風格,在治療婦科病中,辨證重在調氣血、和脾胃、養肝腎,論治重在調理,結合查月經、辨帶下、細析胎產等,根據患者生理、病理特點組方配藥。
在教學方面,時任成都中醫學院教研室主任的劉敏如很欣賞何成瑤的勤奮,批準她在學校聽課、參加教研活動,令她有機會較系統地學習中醫婦科學,及該科目的教學目的、模式、環節、方法、內容的表達設計和安排,使她受益良多。劉敏如還把自己的教案借給何成瑤,其內容之細致讓她欽佩不已,她如獲至寶,如饑似渴地學習起來,并將其作為日后教學的重要借鑒。
1981年5月,進修歸來的何成瑤在貴州中醫學院擔綱教學主力之一,講授中醫婦科學。之后,她又發揮所長,在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科帶頭積極研發推廣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炎癥等疾病的新技術、新項目。1991年,何成瑤被調到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擔任婦產科主任,當時該科的中醫診療工作正在加強中。何成瑤主持修訂規章制度,加強中醫理論學習,開展醫生“請進來走出去”的交流活動,使該科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診療工作得到進一步推動。
錘煉醫術醫身病更治心病
從醫多年來,何成瑤一直堅持對臨床工作的精進和醫術的錘煉,她診斷講究求因治本,執簡馭繁,術道相參,擅治經帶胎產及婦科?瘕等疑難諸疾,對不孕癥的醫治造詣深厚。
何成瑤認為中醫的價值、動力、創新等都在臨床。因此,在臨床上她堅持“四三”路線,追求五個“什么”,常做診后回顧。“四三”是指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三點跟蹤(從病因到病位、病變)、三辨結合(辨病、辨證、辨體質相結合)、三法施治(調理機體、疏導心理、固本扶元)的技術路線,規范、有序地進行診療。五個“什么”,即病情辨別的“見什么”,病機找準的“為什么”,病證辨定的“是什么”,治療攻略的“做什么”,知療效、積經驗的“評什么”。
診后回顧則是何成瑤提高臨床療效的習慣做法。她接診過一位36歲的繼發性不孕患者,過去十年間曾兩次嘗試輔助生育術都以失敗告終。何成瑤運用整體思維,以補腎為主,輔以疏肝解郁,并以活血化瘀療法緩解患者輸卵管長期慢性炎癥。服藥20劑,兩個月后,患者受孕內環境得到改善,子宮容受性得到提高,竟然成功地自然受孕。盡管這次是宮外孕,但患者因此重燃了自然受孕的信心。待她第三次來就診,何成瑤又以修復為主的思路組方用藥。1個月后就收到了患者的喜訊,她再次懷孕,且各項檢查結果正常。何成瑤又為患者開出固腎、益氣、養血、安胎之方,藥后復查情況良好。
送走患者,何成瑤又如往常一樣,翻閱自己記錄的患者有關病歷,分析一路以來的診療思路,得出了診療35歲以上、輔助生育術失敗的不孕癥患者,在堅持養精育胞的同時還需辨證施以補腎行氣、活血化痰等治法的臨床體會。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她創“養精育胞”理論統領女科證治。“養精”即調養先后之精;“育胞”即調育胞宮;養精之目的在于育胞,育胞之妙全在養精。在“養精育胞”理論指導下,創立“溫樞三焦、寧心堅腎”之法,強調精之成在于三焦氣化,堅腎不唯補腎,補腎當先寧心,心寧則腎自堅矣。
她主持制定不孕癥、胎動不安、盆腔炎、異位妊娠4個婦科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創制調經四方、消炎四方、通阻三方等11個協定方,研發調經助孕膏、溫經散寒膏等5個膏方。
何成瑤醫身病,更治心病,注重身心同調。在她看來,不孕不育癥療程長,病因復雜,患者往往心理壓力大。醫生診治的同時要為患者做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建立信心。
何成瑤曾接診過一個原發性不孕患者。她發現,這位患者每次都在其婆婆的陪同下來就診,總是神情壓抑,狀態不好。
為此,在一次就診中,何成瑤請患者的婆婆在診室外等候,她單獨與患者溝通。患者忍不住放聲大哭,表示自己結婚已有兩三年,遲遲不能懷孕,心理壓力非常大。
“你不要想別的,放下心理包袱,放心配合治療,我們會給你看好的。”何成瑤暖心地安慰她。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這位患者順利懷孕。她第一時間來到何成瑤的診室,與她分享這個好消息。見到何成瑤的瞬間,她還是大哭一場。與往日不同,這次她是喜極而泣。
另有一患者婚后5年多,曾懷孕3次,反復自然流產。何成瑤積極地給予其安慰,并曉以保胎知識,按“養精育胞”理論施藥三劑。患者心情得到紓解,后來正常懷孕生子,還遠道寄來錦旗致謝。
在臨床工作中,何成瑤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在與患者的交流中,她總是急患者所急,解患者之難。正如她的演講《假如我是一個病人》中所言:病人求診,希望醫生幫助自己,而作為醫生,就要站在病人的立場,理解病人的需求,才能感同身受,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她在一次學術年會上發表了題為《不孕癥診治的人文思考》的論文,從哲學、醫學兩個范疇講述了治病特別是治療不孕癥中,給予患者人文關懷的深切體會。
“何醫生是送子觀音。”何成瑤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讓“送子觀音”的美譽不脛而走,貴州省各地及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和國外的求醫者紛紛慕名而來。
終身學習邁向更高境界
何成瑤把每一位患者看作自己的老師。她說:“疾病是考題,診療是答卷,療效是評分,作為醫生要向病人交出高質量的臨床答案。”“我要準備好隨時回答患者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各科知識,所以要有扎實基礎,堅持道術結合,要把中醫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辨證論治理論和臨床技術相結合,還要不斷學習,并學以致用。”
不斷學習,讓何成瑤始終保持與時俱進。她說:“疾病譜在發生改變,新技術日新月異,診療思路也要相應改變。西醫要不斷更新,中醫也要守正創新。現在中醫的研究進展不斷,中西醫要融合,以達到異曲同工之妙。”她閱讀中西醫新專著、新教材,上網學習,在學術會議中學習,更虛心向學生學習。
一次,網絡上一則蛇床子在婦科方面新用途的報道引起了何成瑤的注意。她進一步翻閱研究進展發現,常作為外用藥使用的蛇床子,除清熱解毒功效外還能補腎壯陽,在婦科方面有類雌激素作用,此后在為患者調經時,她常用此藥,收效卓著。
何成瑤堅持:“辨證論治思路要寬。”診療要有多個方案,擇優從之。
她示診有個慣例:有疑難病例,總會先讓學生們講應該如何處理,然后自己再講。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獨立臨床能力,又能發現他們的新思路,老師也向學生學習,實現教學相長。
比如,一位45歲的患者在經何成瑤治療后順利懷孕生產,再次前來就診是因為患者得了產后抑郁癥,出現煩躁、失眠、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等陰虛火旺癥狀。何成瑤先讓在場的學生討論,自己則準備以益陰扶陽法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思路辨治。此時,一位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學員提出“交通心腎”的思路,在益陰扶陽基礎上加黃連、肉桂。二藥組合出自治療心腎不交的經方交泰丸,取黃連苦寒,入少陰心經,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熱,入少陰腎經,暖水臟,不使其潤下,可得水火既濟之功。何成瑤認為學生的辨證思路非常好,拓寬了大家的視野。她由此總結:“學習不能僅局限于自己從事的專科,應博采眾長,跨學科學習。”
何成瑤不斷吸取前沿醫學知識,向更高的境界邁進,從省級名中醫到全國名中醫,再到成為國醫大師,源于她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的理念。終身學習也成為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醫婦科的科室文化之一。
道術結合推動學科發展
作為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的第二任科主任,何成瑤堅持中西醫結合的醫學發展之路,她不僅僅滿足于科室臨床工作的發展,還格外注重道術結合以加強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室文化建設。
在人才培養中,何成瑤將自己的學術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學生,提升了科室的中醫婦科診療技術水平、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力。“樹目標、定任務、跟前沿、主臨證、求創新、遵規范。”她經常提醒學生,一定要加強對理論基礎的積淀,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操作一定要學習好,將來才能傳承好、有創新。
作為《中醫婦科學》《婦產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的專任老師,第四、五、六、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四、五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指導老師,師承博士生導師,幾十年來,何成瑤培養學生數以千計,培養貴州省名中醫2名,省學科帶頭人2名,學術經驗繼承人、師承博士和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等12名。
她原本打算在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結業后就不再招生帶教,但為了培養中醫婦科高層次骨干人才,更為了推動中醫藥的傳承,何成瑤還是招收了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和第五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學員。
科室后輩們深受鼓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何老這種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們。”
為了學科發展她殫精竭慮,在她的努力下,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由弱到強,成為貴州省中西醫結合婦產學科翹楚。婦產分科以后的中醫婦科,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貴州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獲得了“貴州省中醫婦科特色治療、應用與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稱號。該科以中醫藥對女性生殖軸干預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為研究方向,列出九大方面的若干課題進行研究,在“十三五”優勢學科建設期間,獲準建設貴州中醫藥大學女性生殖軸調控研究中心,并獲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
何成瑤一直將“大醫精誠”作為從醫最根本的要求。她認為,醫者仁心便是“道”,是救死扶傷,是發揚人道主義關懷精神。醫院工作人員說:“何老雖然年過八旬,每周仍然堅持上三個半天門診,雖然限號50人次,考慮到患者看病難,常加號到六七十人,碰到疑難和典型病例,還要給跟師學生講解,常到下午近2點才休息。”
受何成瑤“醫者仁心”大愛精神的影響,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醫婦科對病人遵循“以人為本,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在和患者的溝通中將心比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幫助、安慰患者,建立了溫馨和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