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為流感高發期,為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現根據冬季氣候特點,將防治流感要則歸納為六個方面。
①調暢情志愉悅身心
中醫認為七情內傷是多種疾病的重要病因,正如《丹溪心法》所云“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冬季一些人易產生凄涼、垂暮之感,出現憂郁、煩躁等情緒變化,易致情志失調。這時必須重視精神調養,可通過以下方法及時調整精神狀態,保持精神愉快和自我心理平衡,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音樂療法
可聽一些輕柔和緩的古典音樂或輕音樂,使心情舒暢,播放時間以不影響正常休息為宜。推薦音樂如《秋湖月夜》《鳥投林》《陽春白雪》《陽關三疊》《塞上曲》等。
移情易性法
轉移或分散思維的集中點,可多與家人、朋友、同事交流,多參加集體活動、戶外運動,擺脫不良情緒。
②順勢起居培固正氣
冬季天寒日短,易產生倦懶思眠久臥的狀態,導致精神不振、倦怠乏力,不利于調暢氣機,所以要做到順勢起居,以培固正氣。
早臥晚起,養護精神
冬季寒冷,陽氣內收,宜早睡晚起,適當增加睡眠,盡量做到晚上10點前入睡,早晨6點左右起床,這樣可以讓機體得以充分休養生息,有利于消除疲勞,增強抗病能力,抵御毒邪入侵人體。
孫思邈指出:“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所以,不應熬夜,不要無節制地看電視、手機,應養成定時睡眠習慣。熬夜既會暗耗陽氣,也會暗耗陰血。此外,睡前不宜喝濃茶、咖啡,還要注意避免喜怒過激、思慮過度、劇烈運動。
防寒保暖,培固正氣
冬季是氣候寒冷肅殺的季節,易傷人體陽氣,所以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頭、頸部、背部和腳部的保暖,要穿保暖性好的衣服和鞋子,適時佩戴帽子和圍巾。
通風加濕,防燥傷肺
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冬季氣候寒冷而干燥,常會使人的皮膚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這時應注意使室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可使用加濕器或在暖氣上放盆清水,注意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濕潤。
適當運動,強壯體質
《黃帝內經》云:“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運動可以調節氣機,使陽氣得以升發,全身氣血運行通暢,經絡暢通,保持身體的健康。從西醫角度看,長期堅持鍛煉能有效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是收養的季節,運動也應遵循這一規律。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適宜自己的傳統功法進行練習,如氣功、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配合呼吸吐納可起到改善肺功能的作用,也可以選擇散步、慢跑等運動方式。運動要因人而異,體質差者或老年人運動強度不宜過大,若過度勞累,耗散精氣津液,反而無益于身體健康。
③合理膳食養陰潤燥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身體強壯,抗病能力強,毒邪就不能侵犯人體。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節,此時脾胃機能旺盛,是營養物質積蓄的最佳時機,正合冬藏之意。
隆冬時節,可食用溫熱之物以抵御外界寒邪,選用血肉有情之品以滋陰潛陽,如豬脊排骨湯、全雞山菌湯、全魚豆腐湯等,但不要過分油膩。素體陽虛畏寒者可用蔥姜湯、當歸生姜羊肉湯增強人體抗寒能力。
冬季氣候干燥,要注意補充水分,在選擇食用水果和蔬菜時應以潤為貴,宜收不宜散,可選用銀耳、蓮藕、百合、雪梨、絲瓜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增強肺的衛外功能。
在飲食五味方面,應以《備急千金要方》所云“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養心氣”為原則,同時做到定時定量進食、食物多樣、合理搭配、營養均衡。
④自我保健調暢氣血
穴位按摩
可選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約1橫指)、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等穴位進行自我按摩,每穴點按3~5分鐘,以調暢氣機,提高機體免疫力。
艾灸穴位
使用艾條懸灸足三里、合谷,或隔姜灸神闕穴(在腹部,臍中央),每次15~30分鐘,每日1次,連續5~7天,可起到溫經散寒、溫通氣血、祛風通絡、補氣助陽、溫益脾腎、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艾灸時要注意室內通風,防止火災與灼傷。
浴足溫通
睡前用生姜、花椒、蔥白各30g煎湯泡足,可以溫經通陽、活血養血、培固正氣,提高人體防御外邪的能力。
⑤服用藥茶預防為先
本著藥食同源的原則,擬以下三方供選用。
百合甘桔飲:百合10g,桔梗6g,生甘草3g。每日1劑,泡茶頻飲。適用于素有肺系疾病者。
二葉甘菊飲:蘇葉3g,桑葉3g,菊花3g,生甘草3g。每日1劑,泡茶頻飲。適用于素體有熱者。
二根甘菊飲:蘆根6g,白茅根6g,杭白菊花3g,生甘草3g。每日1劑,泡茶頻飲。適用于各類人群,兒童也可飲用。
⑥既病防變及時就醫
如發現自己或周圍人出現發熱、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癥狀,應立即到正規醫院發熱門診診治,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