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漢字。尤其是在中醫(yī)理論中,這個字的存在感極強。《黃帝內經》曰“百病生于氣也”,如肝氣郁結,容易誘發(fā)甲狀腺結節(jié)、乳腺結節(jié)、泌尿生殖系統腫瘤等疾病。
氣之為病表現各異
什么是氣?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馬艷春教授解釋說,從中醫(yī)學角度看,氣是一種活動力很強的精微之物,流行全身,面面俱到;對人體而言,氣不僅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而且具有溫煦機體、防御外邪、固攝精微的作用。正因為氣廣泛分布,無處不在,所以無論是外感六淫之邪,還是內傷情志之郁,最先波及的都是氣,并逐步影響到血、津液、臟腑、經絡,以致氣機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最終發(fā)病。
明代醫(yī)家張介賓在《類經·疾病類》中提到:“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氣。”清代養(yǎng)生大家曹庭棟也曾如是說:“人藉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yǎng),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fā),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從這些觀點來看,疾病大多是由于氣虛或情志性氣機失調、失衡所致。
在臨床上,根據不同的癥狀表現,氣之為病大致可分為氣虛、氣滯、氣陷、氣逆、氣閉、氣脫等證。今主要介紹以下四種。
氣虛
氣虛一般分為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四種。馬艷春解釋,肺氣虛的人多為胸悶氣短,需要補肺益氣,可用補肺湯滋養(yǎng);心氣虛的人多心悸乏力,宜用七福飲療;脾氣虛的人運化能力弱,宜飲用四君子湯;腎氣虛的人,往往腰膝酸軟,可用腎氣丸。
氣滯
氣滯是指臟腑、經絡之氣阻滯不暢,多涉及肝、脾、胃等臟腑。肝郁氣滯的人群常表現為兩脅疼痛悶脹、食欲不佳、情緒煩躁易怒,可選用柴胡疏肝丸;脾胃氣滯的人群經常胃脘疼痛不適、大便秘結不通,用藥多以四磨湯或香砂六君丸為首選。
氣陷
有氣陷的人,往往有下墜感,嚴重的還會有內臟下垂,如子宮脫垂、胃下垂、脫肛等,此時最適合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舉陽氣。
氣逆
氣逆指氣升之太過或降之不及。若肺氣上逆則引起咳嗽喘促,宜飲服蘇子降氣湯;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可用旋覆代赭湯;肝氣上逆形成的頭痛眩暈,可服四磨湯。
氣血調暢才能不生病
《丹溪心法·六郁》中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反過來看,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容易導致肝郁氣結。馬艷春指出,肝主疏泄,以疏通、暢達為順,不宜抑制、郁結。若肝氣郁結,會引起結節(jié)、腫塊、腫瘤、囊腫、增生的出現。同時肝膽互為表里,肝氣不疏,就會瘀塞膽經,讓病情逐漸蔓延到身體兩側。
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此話意思是清心寡欲,情緒穩(wěn)定不焦慮,形體勞作不疲勞,順應氣機,每個人能適當地滿足自己的愿望,吃什么都覺得甜美,穿什么都很開心,喜愛自己的習慣,不互相攀比,這樣才稱得上是民風淳樸。這些都對現代人養(yǎng)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莫被不良情緒控制
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讓不良情緒堆積太多,必須及時宣泄出去,如果壓抑太久,勢必干擾氣血運行,埋下健康隱患。
呼喊、傾訴、痛哭或者接受專業(yè)心理咨詢師的疏導等,都可以起到宣泄情緒、卸下心理負荷,避免讓“心病”演化成各種疾病的作用。
馬艷春說,人們若是長期被不良情緒所控制,就容易造成肝郁氣滯,變得更不開心。從中醫(yī)角度看,通肝經有助于疏肝氣,通百脈。簡單有效的方法首推臥位拉筋法,其具體操作是:身體平躺在床上,雙手臂自然伸展放在床面,一條腿向上與地面呈垂直角度,并保持臀部、膝后腘窩、腳后跟在同一直線上,另一條腿屈膝內收,腳踩在床面上。每次持續(xù)10~40分鐘,之后再以同樣的方法換另外一條腿進行拉伸。鍛煉時可能會感到酸麻脹痛,但堅持一段時間后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疾病均與不良情志有關聯,而積極向上的音樂能夠安撫人的情緒。馬艷春認為,通過音樂,人們可以自我調節(jié),保持心理平衡。好的音樂是人體的療養(yǎng)師,它能夠改善內心的不良情緒,使心情平和,讓心境高遠。翩翩而來的樂符可以打開束縛內心精神世界的藩籬,使人得以真正地“放飛自我”。
保持良好的作息是擁有一個好心態(tài)、好身體的首要條件。除此之外,健康飲食、戒煙限酒、積極參加社交活動也都是有必要的,對身心健康大有益處。